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辗转反侧,脑海里反复重播某个尴尬的瞬间;面对重要选择时,被无形的压力困在原地;或是明明知道该放下,却始终解不开心里那个结?
这让我想起作家周国平说过的话:“人生许多痛苦都源于盲目较劲。”我们总以为是在和命运抗争,其实多数时候,不过是在和自己较劲。
01 所有的“过不去”,都是自己设的局
有位禅师曾点拨焦虑的弟子:“你觉得是风动,还是幡动?”弟子各执一词时,禅师说:“是心动。”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那个自卑又倔强的自己,那个要强又敏感的自己,在内心不断角力。从青春年少到不惑之年,我们似乎总在和自己过不去。
美国总统林肯在51岁前经历了11次重大失败。企业破产、竞选落败、未婚妻病故......换作常人,任何一次打击都可能成为“过不去”的坎。但他却说:“我走得慢,但从不后退。”最终他带领国家度过最艰难时期。外在的困境没有变,变的是他面对困境的姿态。
02 破解困局的关键:把镜头转向自己
心理学有个“投射效应”:我们很容易把内在的焦虑,投射到外在的人事物上。结果就是——别人一个眼神能让你纠结整天,工作的小失误会让你否定整个自己。
这就像摄影,当你只会用微距镜头,一粒尘埃也会被放大成巨石。但若换成广角镜头,同样的尘埃,不过是广阔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存在。
白岩松在《白说》中写道:“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站得多高,而在于他面对自我时的深度。”真正成熟的人,懂得调整内心的焦距——既能看到细节,更能看见全局。
03 成长的三个台阶:认知·接纳·进化
第一步:看清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刻着“认识你自己”。每个人都是带着独特配方来到世界的——你的敏感可能成为共情力,你的固执或许藏着执着心。就像乔布斯把年少时的怪异审美,转化成了苹果的极简哲学。
第二步:与不完美握手言和
主持人董宇辉曾在直播中坦言,他花了很长时间接纳自己的长相。当他不再纠结外貌,专注内容创作时,反而收获了千万观众的喜爱。真正的强大,始于与不完美和解。
第三步:找到你的“一米宽,万米深”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长板理论”:与其补短板,不如把长板做到极致。莫言专注乡土文学获诺奖,袁隆平一生只做杂交水稻。找到你真正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时间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04 重新看待“过去”与“过不去”
站在生命终点回望,此刻让你夜不能寐的事,不过是漫长岁月里的一个标点。杨绛先生百岁时感悟:“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那些当时觉得跨不过去的沟坎,终会成为你生命地图上独特的坐标;那些深夜的辗转,会化作理解他人的温柔。
最后:
人生如四季更迭,没有永远的寒冬。当你学会把对外索取的触角收回,转向内在建设;当你明白所有的“过不去”,都是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
你会发现:不是事情变了,而是你看事情的角度变了。就像推开一扇新的窗,同样的风景,却看见了不同的天地。
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无论正经历什么,请记得:所有的“过不去”,终将过去。而真正过不去的,只有那个不愿与自我和解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