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阿德勒
1.
这两天看到杭州19楼的一则帖子,起初有点哭笑不得,后来越想越扼腕。
帖子的内容大意是——“一位母亲用‘穷养’的观念教育儿子,结果儿子为了省钱,在许多场合养成了‘顺东西’的不良习惯。”
看的出,这位母亲十分羞愧,但她字里行间却充满了纳闷和不解。
“别人家的孩子穷养出来就是朴素耐劳,怎么到我家孩子这就跑歪了呢?”
无独有偶,之前湖南台的综艺《少年说》里,也有这么一位饱受“穷养”之苦的少年。
他在天台上半是愤慨,半是无奈地“控诉”母亲:“我妈从小就给我灌输——我们家很穷,穷的揭不开锅。就连我买一支笔,也得跟她报备才能‘拨款’。”
同学们哄堂大笑,母亲在台下如坐针毡。
不过高潮还在后面,大倒苦水之后,少年用戏谑的方式吐槽:“我妈经常美容做spa,而我爸整天大鱼大肉。我后来才明白,原来我是家里唯一受穷的那个人!”
母亲见状赶紧回应道:“节俭是你姥姥这辈就传下来的美德。她一直教导我说,钱要花在刀刃上,不能花在刀背上。”
这段话,可真把我给看笑了。
所以阿姨的意思是,把钱花在孩子身上是“花在刀背上”呗?
有时候,那些采取“穷养育儿法”的父母思维,是真的很让人捉摸不透。
别人都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氪金给孩子买“助推器”,可他们别说助推了,连“跑鞋”都舍不得买!
2.
中国有古训道:“ 富养女,穷养儿。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
有道理吗?有。毕竟,女孩子富养了,长大才不会因为一点小恩小惠就被拐跑。而男生如果富养,成人后大概率是个败家玩意儿。
然而,现在都是9012年了,很多旧观念,比如“穷养儿”,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锻炼孩子的“贫贱不能移”的品格自然是好事,可很多家长没有把握好一个度,以至于许多男生就此陷入了自卑、小气甚至怨天尤人等负面情绪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说一个读者小茹的真实案例。
小茹的男朋友阿飞是穷养的家庭出身,所以对钱的事情很敏感。说好听点叫节俭,说难听点就是抠门。
有多抠呢?人均超过200的饭店,他是打死也不会去的。如果小茹坚持要去也可以,AA.
小茹也不是多物质的女生,所以起初也不甚在意,但日子久了,难免会有需要花钱的场合。
“有一次我过生日,想提前订个豪华包KTV,我拜托阿飞帮我找一家合适的。结果他弄了三天才搞定。一问,这么拖拉是为了‘货比三家’找性价比最高的!问题是,我压根没打算花他的钱呀。”小茹哭笑不得地和我抱怨。
如果说那场生日闹剧是导火线的话,那真正把两个人感情炸的分崩离析的,是阿飞一次醉酒后的口不择言。
“凭什么,凭什么我周围的人混的都比我好?就因为我出身一般?呵呵。小茹,你是不是也嫌弃跟我过日子很苦?我早就看出来啦。”
“啪”甩出一声巴掌后,小茹决绝地离开了眼前的这个男人。
小茹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俗语,“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而这也是穷养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孩子时时刻刻都会想着“我们家不如别人”,导致在同龄人的面前根本不敢抬起头来!
而一个自卑的人,又怎么可能在工作上出类拔萃呢?他只会逐渐沦为职场边缘角色,领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在阴暗的角落里自怨自艾。
可悲可叹。一个穷儿子,长大后就这么成了穷爸爸。
3.
许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问:“西门君,你不建议孩子穷养,那是不是就应该富养呢?”
当然......也不是。
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一点苦就能把他们摧毁。
之前深圳就曾爆出一则新闻,某大一新生想让妈妈给他买“苹果三件套”,平时有求必应的妈妈难得一次没有答应。气愤的少年上来就是对母亲一段拳打脚踢:“我想要一部手机都给不了,以后你们还能给我怎样的生活?”
一位教育学者对此发表了看法,引发网民们无数的共鸣:“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就是太多。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摇摆,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其实,无论是“富养”还是“穷养”,初衷都是为了杜绝孩子未来贪图享乐,这当然没有错。可问题是,大多数父母掌握不好“火候”,结果酿出了一幕幕家庭悲剧。
这一点,台湾作家刘墉对他儿子的教诲就很值得我们参考。
“希望我儿子未来有一天在女朋友家做客,既能把一整只龙虾吃得干干净净,让对方知道他见过场面。且当女朋友家龙头漏水时,又能立刻拿起扳手修理,让对方知道自己绝非娇生惯养,而是有责任担当。”
养孩子固然是一件众口难调,难有统一标准的事,但有两个原则一定要坚守——
穷养的前提是不能让孩子失去自信。富养的底线是不能让孩子产生幻觉。
在这个基础上顺其自然地教育,便已然足矣。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