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不用找妈妈了,找某某外卖''!几年前,我看到这广告语,佩服创作者对妈妈与吃饭之间的领悟。肚子饿了,我会想母亲,记挂着那种属于母亲的味道!
我的母亲不会做复杂的菜式,但就是那一碟水煮菜心、一味蒸肉饼、一锅鱼仔汤……让我久吃不膩。母亲做的味道纯朴、久吃而不腻,犹如躺在草地上,和风拂着脸,阵阵淡雅的芬芳随风飘来而又淡去,宛若素净的白云没有始末。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外婆做的白糖糕、萝卜糕、芋头糕等糕点,每次吃到肚子鼓起来像青蛙,眼皮半遮眼睛,呵欠连连,最后在餐桌前睡着了,常被大人们拿作笑话说。后来,外婆年龄大了已不方便继续做糕点,因为做这糕点在磨米浆时要耗费不少体力,我记忆中的做法是把泡过的米用小石磨磨成浆,小石磨是用手转动,需要腰与手臂配合,我曾经磨过一盆米浆,手臂与腰酸疼了好几天。米浆用一个大瓦盆盛着,加进糕种(发酵),然后把大瓦盆放到大锅里慢火隔水煮,待发酵完全后再转移到浅底宽口的盆子里蒸熟。这里是慢工出细活的事儿。
外婆不做糕点之后,我也出外读书了,好久没有吃过那熟悉的糕点了。有一次放假回家,母亲做了一盆白糖糕,我惊喜万分,完完全全与外婆做的味道一模一样。现在回想起来,无论面包店的蛋糕多么喷香、软滑,也无法与母亲做的哪种味道比美。母亲做的白糖糕没有奶油、没有雕花,但是恰到好处的甜味、纯粹的米香味一直储存在我的鼻子里、味蕾中、脑海深处。
及至现在,无论在什么季节,当我很想吃的粽子(以前一般在端午节才做),母亲都设法满足我。做粽子的工序绝对是麻烦的,你看:采摘蕉叶子——洗干净——煮熟——洗净稻草——泡糯米(多个小时)——泡绿豆、微豆——买五花肉——腌肉——准备咸蛋王——准备枧水——糯米与豆拌匀——调味——包粽子——煮粽子(慢火多个小时)。如此复杂的工序,我想如果我的孩子想吃,我只能买给他了。
母亲做的粽子是独一无二的,形状是最可爱的,瘦瘦圆柱状,柔软,又结实而不散,口感软滑而不粘腻。
肚子饿了想找母亲,受伤了想窝在母亲的屋子里。总觉得岁月的流逝并不发生在母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