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希腊哲学
1、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
哲学发端于泰勒斯,泰勒斯说万物水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泰勒斯更接近于科学家而非哲学家,万物水成的理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假说,虽然他的科学或哲学都很粗糙,但是都能激发人们去思索和观察。
Ps:泰勒斯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偏重于理性,而不是信仰,是人类早期凭借有限的科学知识对大自然的思考,所以得出了万物水成的观念。虽然很难经得起逻辑上的推敲,也无法去讨论如何水成?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使水变成了万物,但他的这种思考开启了人类认识世界的理性思考之门,因此我们说哲学发端于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5年)
他认为万物出于一种单一的原物质,这种原物质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是无尽的,原物质可以转化为各种我们熟悉的物质形式,其形式之间又可相互转化。关于这一点,他做了一些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论述:“万物所由而生的东西,覆灭之后复归于其所萌生之物,这是命定了的,因为万物都按照时间秩序,为彼此间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所谓正义的观念,即不要逾越永恒的界限的观念是一种最深厚的希腊信仰,这是一种必然性或者自然律永远在校正宇宙间的平衡,这是一种非人格的力量。阿那克西曼德有一种论据证明原物质不是水或气或土等任何已知元素,即如果这些元素中有一种是原物质的话,他就会征服其他元素,所以原物质在这场宇宙的斗争中必须是超越所有元素的,但又能控制所有元素的力量!
Ps:阿那克西曼德对于世界的认识已经开始超越感性认知层面了,进入超感官世界了,他认为万物的组成靠的是那不可见的力量,这种认知就接近信仰了,因为那不可见的力量虽不可感知,却可永恒存在。
3、阿那克西美尼斯(公元前586年-公元前524年)
他认为万物由气构成,大地的形状像一个圆桌,而气包围着万物:“正如我们的灵魂是气并把我们结合在一起一样,气息和空气同样包围着整个世界,仿佛这个世界也在呼吸着。“
Ps:气息与力量的观念较接近,都是无形无象的,正因其无形无象,就可以永生,这展现了人类对永恒存在的追求,这就是信仰的形成。
4、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
毕达哥拉斯说过“万物皆是数”。他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而物体则是由原子按照不同的形状组成的分子所构成的,他希望这样一来算术能够成为哲学和科学的基础研究对象。
几何学对哲学和科学方法的影响一直十分深远。我相信,数学是我们对于永恒的、严格精确的真理之源,以及信仰一个超感觉的可知世界的主要来源。几何学讨论严格精确的圆,但是又没有一个可感知的物体是绝对的圆形。无论我们怎样小心地使用我们的圆规,总会有一些不完美和不规则,这暗示了一种观点,即所有严密的推理只能用于和可感知的事物相对立的理想对象。很自然地可以进一步论证,思想比感觉更高贵,而思想的对象比感觉和知觉的对象更真实。
神秘主义关于时间和永恒的关系的学说也为纯数学所巩固,因为数学对象,例如数字,如果根本上是真实的,就必然是永恒的并处在时间之外。这种永恒的对象就可能被构想为上帝的思想。数学和神学的结合始于毕达哥拉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和对无时间性之物逻辑的永恒崇拜的交织,这源自毕达哥拉斯,关于一个永恒的、只显示于理智而不显示于感觉的世界的所有观念都是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来的,要是没有他,基督徒就不会将基督认作道,要是没有他,神学家们就不会去寻求上帝和不朽存在的逻辑证明。
Ps:毕达哥拉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数,这是理性与信仰结合的典范。数学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只有人类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才产生了数学的概念。算术用于计数,几何用于思维,时间靠算术产生,空间靠几何产生。因此数学是来源于感性世界并高于感性世界的理性认识,是超感官的典型对象,正是这种超感官的对象引发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终极思考。
万物皆数,对数学的永恒性、不变性的信仰是人类通过理性认识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信仰,这个理性之光从毕达哥拉斯开始一直传承至今,就算经历了中世纪神学的黑暗,就算经历了无数的战争,人类文明总可以凭借这一点珍贵的理性之光,凭借着对宇宙中永恒的存在的信仰,绽放光明。
毕达哥拉斯提出了万物皆数的观点,也许是他对数学永恒朦胧的认识,宇宙的奥秘也许就是掩藏在数学那些算术、几何概念背后的规律。这种规律、这种必然性、统一性通过数学向人类揭示了真正的理性之光,是值得人类终身信仰的存在!
数学除了作为认识世界的理性之光,是否还可作为认识自己的钥匙呢?这一点毕达哥拉斯没有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些终极问题是否也可以在数学中寻找到答案呢?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即然数学是宇宙的终极规律,那么数学背后一定蕴藏着宇宙存在的意义,而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份,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生命的诞生,从动物到人类这样一个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大自然通过这种无形的力量创造了人类。人是自然的产物,最高级的存在就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精神。通过爱智慧的哲学家们的思考,人类认识到了数学,通过数学人类又反过来认识宇宙的奥秘。因此,对数学的信仰和探索,也是人类认识自己,寻求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方式。
5、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83年)
他认为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他将火视为根本的物质,认为物都像火苗之于火那样是从其他事物的死亡中诞生的,“死而不亡,不亡乃死,生者诞于他死,死者亡于他生”。世界是具有统一性的,但那是由对立面的结合而构成的统一性。“万物生于一,而一生于万物”,但是万物的实在性不如一,一就是上帝。
赫拉克利特信奉战争,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我们必须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平等的,斗争就是正义,所有的事物都通过斗争产生和消亡。”
他的伦理是一种高傲的禁欲主义。尼采的伦理和他非常接近,他将灵魂视作火和水的混合物,并认为火是高贵的而水是卑贱的。灵魂拥有最多的火的成分,他声称是“干燥的”,“干燥的灵魂最智慧、最好。”“变湿对灵魂来说是快乐的。”“对灵魂来说变成水就意味着死亡。”“和自己心中的欲望做斗争是艰难的,不管意欲为何,都以灵魂为代价。”“一切心想事成并非好事。”
赫拉克利特有两大学说,一是永恒流变的学说;二是对立面混同为一的学说。他将斗争的信仰和这个理论联系在一起。因为在斗争中对立的事物结合起来产生了运动,运动即是和谐,世界有一种统一性,但是是从差异和分歧中得来的统一。一对事物是一个整体又不是一个整体;即是聚合的,又是离散的,即是和谐的又是嘈杂的。万物成一,一生万物。有时候他的学说好像是统一要比分歧更根本,善恶同一。对神来说一切皆善、美、真。但是人们却认为事物有些正确,有些错误。升降一途无异。
Ps:这些学说包含着黑格尔辩证哲学的萌芽。赫拉克利特认为没有永恒不变之物,一切都在变化,在斗争,充满对立和矛盾,所有事物都在相互转化,从自然界的演变,从分子原子的演变,他说的确实没错。但我认为这些变化始终都是现象层面,是我们通过感性认识到的现象和规律,但这是否就是宇宙终极的奥秘,我想值得商榷。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万物永恒流变?是什么力量引起这种流变的?是否存在所有运动的第一推动者呢?就是那个自己不动而能推动万物的存在,就像推动我们身体运动的灵魂是真实的存在,那必然也有一个推动宇宙万物运动的真实存在,包括人的灵魂也是被其推动的,那是否就是那唯一的,永恒不变宇宙精神呢?
赫拉克利特的永恒流变说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即所有对立的事物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才是绝对的,这种辩证法的思想或许就是宇宙万物运动的一种规律,一条真理,辩证的思想可以指导我们以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万事万物,放下执着,自由的去寻找那宇宙中最美的艺术、最真的知识、最善的道德。
另外,赫拉克利特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也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就像宇宙从无到有(宇宙大爆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人,人生智慧这个历史进程一样,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所有的一切总的趋势都是在向着更高一级的智慧进化,这个进化的过程就像火焰的燃烧,虽然时快时慢,但永不熄灭,在激烈的燃烧中,各种事物不断转换,不断进化,没有一刻停息。
6、巴门尼德(公元前515年-公元前575年)
希腊人并不热衷中庸之道,不管是在他们的理论中还是实践上。赫拉克利特主张一切都是变动不居的,而巴门尼德则反驳说,没有什么是变化的。他认为感觉是具有欺骗性的,并且把大量可感的事物斥为纯粹的假象,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太一”,并且是无限的,不可分的。太一并不是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中所说的那种对立事物的统一,因为对立根本就不存在。例如,他显然认为“冷”仅仅意味着“不热”,而“黑暗”仅仅意味着“不亮堂”。巴门尼德想象的“太一”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上帝,他似乎认为它是物质的和可延展的,因为他说“太一”是球形的,但它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其整体是无所不在的。
巴门尼德全盘否定了赫拉克利特,他否定了万物流变说,认为那只是感观层面的,是不真实的,而真实的存在是知性层面的,语词、概念,都是恒久不变的:“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存在者存在:“思维里存在”也算存在,”能被思考“和”存在“就是同一个东西,如果正在思考一个不能被思考的东西,那就是荒谬的。
非存在者不存在:一切事物至少在两个地方存在,思维或者语言,当你有所思考时,必须有某个对象能被思考,而非存在者是不能被思考的,是不能被表达的。
7、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3年-公元前432年)
我将先讨论他的科学,再谈他的哲学,最后谈他的宗教。
他对于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现了空气是一种独立的物质,他还发现过一个证实离心力的例子。
在天文学方面,他知道月亮通过反射光线而发光,并认为太阳也是如此。他说光线传播也需要时间,所有这些都展示出他的时代科学生机盎然。
他的宇宙论将土、气、水、火确定为四大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是永恒存在的。但它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起来,这样就生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看到的复杂变化的物质。它们因爱结合,又因斗争而分离。
“爱和斗争”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是和四大元素同一等级的原始物质,有时爱占优势,有时斗争更强大。这个理论与赫拉克利特异曲同工,但他的理论比较温和,因为他认为不仅仅是斗争,而是“爱和斗争”一起促成了变化。
Ps:恩培多克勒在赫拉克利特万物流变说的宇宙论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四大元素在”爱和斗争“的作用下,组合演变成了不同事物,变化的原因和变化的元素都补充了,既有理性又有信仰。
8、阿纳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28年)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无限的被分割,哪怕最小的一块物质也包含着各种元素。与前人不同,他将心(NOUS)也视为参与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实体,从而将其和无生命的物质区分开来。心是一切运动之源,有一种旋转肇始于心灵,逐渐波及整个世界,促使最轻的事物聚集到周边,而最重的事物降落到中心。
他把心灵视为一种支配所有生命之物的力量,心是无限的和自我支配的,而且不与任何事物相混合。除了心以外,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微小,都包含着一切对立的事物的一部分。
Ps:心灵(努斯)被阿纳克萨戈拉看作一种独立于万物的特殊事物,通过心灵的运动促使万物运动,而并不是神,所以他是无神论者,他延续了爱奥尼亚人理性和科学的传统,而没有伦理上的和宗教上的先入之见,也就是没有蒙昧的信仰,他只有理性的思考。
9、德谟克利特(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40年)
他是通过调和巴门尼德和恩培多克勒分别代表的一元论和多元论而被引向原子论的。
他的观点和现代科学的观点之间有显著的相似,也避免了希腊式的冥想易犯的各种错误。
他相信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物理学上而非几何学上是不可分的,原子之间是真空,原子是不可毁灭的。
原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处在运动之中,原子的数目是无限的,种类是无限的,形状和大小上的差异也是无限的。
原子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由于互相碰撞,聚集的原子形成了漩涡,接下来的进程就像阿纳克萨戈拉所说的那样。
但是原子论者对漩涡给出的是机械论的解释而并不是将其归之为心的作用,这是一个进步。
原子论者都是严格的决定论者,没有什么会无端发生,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也都是在必然性的支配下。
但他们没有说明原子最初的运动从何而来,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造物主创造的,但即便如此,造物主本身也是无法加以解释的,原子论者的理论实际上要比古代提出的所有其他理论更接近近代科学的观点。
Ps:原子论者是机械论,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是目的论。机械论回答事件发生之前的原因,目的论回答事件发生之后的原因。机械论回答为什么会发生此事?目的论回答为了什么发生此事?因此机械论是理性思维的典型,目的论却是引向终极的信仰。
10、普罗泰戈拉(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20年)
前述那些伟大的哲学理论(万物水成、万物流变、万物皆数、原子论、存在论)在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遭到了怀疑主义运动的攻击,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智者们的领袖普罗泰戈拉。
他以这一学说而扬名:“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个学说从本质上是怀疑主义的。
不相信客观真理让大多数人在实际的目的方面自己成了应该相信什么的裁判者,因此这就导致普罗泰戈拉致力于保卫法律、风俗和传统道德。
因为人不是上帝,人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而永远无法达到真实。古代哲学对于认识论地思维范式(即思维与存在自然地统一命题)经过怀疑主义的否定后,才产生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即思维与存在不存在自然的统一命题)。
Ps:普罗泰戈拉的怀疑主义简单来说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在他之前的古代哲学认为人所思维的,经过人的理性认识到的万物的本质就是客观真理,但怀疑主义对此存疑,他们质疑的正是人作为认识主体,人的认识是否就一定是最真实、最本质的真理,毕竟人并不完善,势必存在认识偏差,局限,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宇宙最本质的存在呢?这就是哲学留给我们去思考的永恒的问题!
11、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
我去死,你们去生,那一条路更好只有神知道!
他是一个完美的奥尔弗斯教的圣人,因为在天堂性的灵魂和尘世性的肉体的对立中,他获得了灵魂对肉体彻底的驾驭,他在最后的时刻无惧于死亡便是对这种驾驭力最后的证明。他坚定地相信灵魂不朽。
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苏格拉底主要关注的是伦理而不是科学,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一贯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所知,而且他比其他人聪明的一点只是在于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并不认为知识是不可获得的。恰恰相反,他认为追求知识是极其重要的,他坚持认为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让所有人都有德行所需要的仅仅是知识。
将德行和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特色,而基督教义认为纯洁的心灵(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希腊伦理和基督教伦理之间的这个区别一直持续到今天。
Ps:作为奥尔弗斯教的圣人,苏格拉底同毕达哥拉斯一样,都是理性与信仰结合的典范,他们都相信知识,而知识就是人类的理智认识到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是人类有意识的运用逻辑思维以推理的形式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毕达哥拉斯的数,苏格拉底的辨证法,柏拉图的理念,这些都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但他们并不止步于理性思维的结果,而是进一步去追求信仰,首先相信灵魂的存在,相信灵魂的不朽,这种相信就是信仰,这种信仰也是基于他们理性的分析。
12、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在这两人中,柏拉图对于后世的影响更大一些。我这样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是柏拉图影响的结果;其二是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到十三世纪很大程度上始终更偏向于柏拉图式而不是亚里士多德式。
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如下:第一,是他的乌托邦,它是一长串乌托邦序列中的第一个;第二,是他的理念理论,它是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第一次尝试;第三,是他为了支持灵魂不朽所做的论证;第四,是他的宇宙起源论;第五,是他那种将知识看成回忆而非知觉的观点。柏拉图受到的影响来自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那里获得了他的哲学中奥尔弗斯教的成分——宗教的影响,对灵魂不朽的信仰,来世的观念、僧侣式的气质和他那个洞穴的比喻中所包括的一切东西;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对理智和神秘主义所做的充分的混合。
从巴门尼德那里,他得到了以下信仰:实在是永恒的、无时间性的,并根据逻辑理由来讲,一切变化都是虚幻的。
从赫拉克利特那里,他得到了消极学说,认为感觉世界里没有任何永久性事物,这和巴门尼德的学说相结合,就导致了知识不能通过感觉获得,只能通过理智得到的结论。这一点反过来又与毕达哥拉斯主义非常契合。
也许是从苏格拉底那里,他学会了关注伦理问题,并获得了用目的论而非机械论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倾向,他的思想受"善"这个概念支配的程度要超过所有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这个事实也很难不归功于苏格拉底的影响。
当柏拉图和近代思想相遭遇时,就会产生两个一般性的问题。其一是有没有"智慧"这种东西?其二是假设有这样一种东西,能不能设计一种政治体制使之具有政治权力?因此,如何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并把政府交到他们手中,乃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难题,这就是实行民主制终极的理由。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讨论名义上的成果就是对"正义"这个词的定义,所谓正义就是每个人都各守其职而不越俎代庖,当商人、仆人和守卫者们都只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干涉其他等级的工作时,这个城邦就是"正义"的。这里值得回想一下阿那克西曼德说过的话:"万物消逝之后复归于其所萌生之处,这是注定了的,因为一切都在时间的安排下因为自身的不正义而互相补偿。"
在哲学产生之前,希腊人对宇宙已经有了一种可以称之为宗教性的或者伦理性的理论或感情,按照这种理论,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有其规定的地位和规定的功能。
柏拉图是理性与信仰结合的典范,他是二元论者,即认为肉体与灵魂、现象与理念并存,且灵魂、理念才是永恒的存在,在人类感观认知的背后,一定有一种不可见的存在在支配着感观世界,这就是柏拉图的信仰,为此他用尽理性的方法去证明了他的信仰!
1)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哲学建立在对实在和现象的区别之上,这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但其中对实在(reality)却有一种宗教化的语气,这又是毕达哥拉斯式的,比如其中许多关于数学和音乐的内容。这种将巴门尼德的逻辑性和毕达哥拉斯以及奥尔弗斯教的来世关怀相结合的做法。产生了一种感觉上即可以满足理智需要又可以满足宗教情感的学说。其结果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综合,并且以各种不同的形态一直影响到了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大多数伟大的哲学家。下面几段是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概述。
哲学家是干什么的?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热爱"洞见真理"的人,那么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热爱美好事物的人不是哲学家,因为他爱的是美好的事物,而哲学家爱的是美好本身。只爱美好事物的人是在做梦,而知道绝对之美的人则是完全清醒的,前者只有见解( opinion ),而后者有知识( knowledge )。"知识"和"见解"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见解"是关于呈现在感觉面前的那个世界的,而知识是关于一个超感觉的永恒世界的,例如,见解涉及的是特定的美的事物,而知识涉及的是美本身。
柏拉图学说也有一些极具重要性的东西是不能追溯到他的前辈的,那就是关于"理念"或者说"形式"的理论。凡是一定数量的个体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它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或者"形式",尽管有许多张床,但是只有一个关于床的理念或形式。哲学家应该只对那个唯一实在的床感兴趣,而不应该对感觉世界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床感兴趣。他对日常琐事应该有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一个有着宏大的心灵并且是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的观察者的人,怎么会对人类生活想得很多呢?”能够成为哲学家的年轻人,在他的同伴中会显得格外正直和温文尔雅,他热爱学习,拥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天生和谐的心灵。对柏拉图来说,哲学是一种洞见,对真理的洞见,它并不是纯粹理智的,因为它不仅仅是智慧,而且还是对智慧的爱。斯宾诺莎所说的"理智对上帝的爱"也是大致相同的那种思想和感情的紧密相关。任何一个从事过某种创造性工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持之以恒地劳作,真理或者美好在一阵突然而至的灿烂中显现,或者看上去显现了,可能只是关于某些细碎的事物,也可能是关于整个宇宙。在这个时刻获得的经验非常具有说服力,顾虑此后可能会涌上心头,但是在那个时刻却是完全确凿可信的。我认为无论是在艺术上、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最好的创作性工作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时刻的产物,我不敢说其他人是不是也像我一样经历过这样突然来临的时刻。但是对我来说,如果我想就某个问题写一本书,我必须首先将自己沉浸在细节之中,直到对于这个题目的各个单独的部分都很熟悉了为止;然后,如果我幸运,某一天我会看到各个部分都已经恰当地关联好了的整体。此后,我只需要写下我看到的东西就行了。善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的地位非同寻常,他说,科学和真理都近似于善,但是善的地位更高。"善不是本质,而且在尊严和力量上要远远超过本质。"作为和现象相对的实在是完美的善,因此认识实在就是认识善,柏拉图的哲学也像毕达哥拉斯主义一样,贯穿着理智和神秘主义的融合,但是到了最后完成时,神秘主义很明星地占了上风。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说讹误颇多,但是尽管有这些讹误,它依然标志了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这是最早强调指出了共相问题的理论,而共相的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柏拉图的理念其核心本质是人所思维的事物是实在的,我认为从人的诞生、生命的诞生、宇宙的诞生来看,这种观念有其合理性.因为人来自于自然,人的思想也就是大自然最高深的产物,大自然通过人的思想表达了自身的思想,人所思考即宇宙所思考,宇宙是从无到有,从无限小的奇点.无限大的能量转换为无限大的空间的,那么在宇宙诞生之前也是没有感性世界的,只有思理念世界的,只有一个思想,就像上帝创世的思想,这个思想最终转化成了感性世界,在感性世界中又产生了人类,人类又产生了思想,这就与宇宙的思想形成了闭合,而且人类的思想仍在不断进化,最终的目的势必向着宇宙思想而去的,就像阿那克西曼德所说:"万物消逝之后复归于其所萌生之处。”
2)柏拉图的不朽论
心灵和物质之间有区别,这在哲学,科学和一般人思想中已经成为常识了,这种区别有着宗教性的根源,最初体现为灵魂和肉体有别的形式,我们已经看到,奥尔弗斯教徒宣称自己是大地和星空的儿女,身体从大地中来,灵魂则从星空中来,柏拉图试图以哲学的语言加以表述的正是这种理论。哲学家必须全身心地关注灵魂,而不是肉体,他要想尽其所能地远离肉体而转向灵魂。
对于经验论者来说,正是肉体让我们和外在的现实世界相接触,但是对于柏拉图来说,肉体却具有双重的罪恶:既是一种变形的媒介,让我们像是透过一面朦胧的镜子一样来看事物;又是肉欲的根源,干扰我们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洞见。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如下:
第一个论证是,万物都有对立面,并且都是从其对立面中产生的,因为生与死是对立的,所以其中一个必然产生另一个。因此死者的灵魂必然在某个地方存在着,并且会按照预定的进程返回尘世。
第二个论证是,知识是一种回忆,因此灵魂必定在人出生前就已经存在。本质的存在和我们理解本质的能力就证明了预先存在有知识的灵魂,即知识是由灵魂从前世带来的。
回忆说是已经确立的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确实存在,但是灵魂在我们死后是不是依然存在,这是需要证明的另一半,于是第三个论证是,只有复杂的事物才能被分解,而灵魂和理念一样,都是单纯的而非部分合成的,应该认为凡是单一的都不能有开始,或终结,或变化。那么本质就是不会改变的:例如绝对的美就永远是一个样子,而美丽的事物则在永远的变化中,这样可见的事物是暂时的,而不可见的事物是永恒的,肉体是可见的,而灵魂是不可见的,因此灵魂就可以被归到永恒的那一类事物中去。
那永恒的灵魂,一定善于沉思各种永恒的事物,也就是各种本质,但是当灵魂在感觉一知觉中沉思那万物流变的世界时,它变得迷失和混乱了。何为智慧?"当灵魂将肉体当作一种知觉工具时,也就是说,当灵魂使用视觉或者听觉或者别的感官时,灵魂就被肉体拖进了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四处游荡而又感到迷惘;但是当它返回自身之中进行思考时,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个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它们都是灵魂的同类。当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作智慧。因此哲学家要爱智慧就要有节制,因为"每一种快乐和痛苦都是把灵魂钉在肉体上的钉子,直到灵魂变得和肉体一样,直到灵魂也会认同那些肉体宣称是真实的东西。"
柏拉图对灵魂不朽的证明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一、生死对立性;二、知识回忆性;三、单一不可变性;上述证明都是从侧面对灵魂的存在和不朽进行论证的,我想从正面其实也可以证明,根据目前的科学,我们可以将灵魂视为一种电磁波,这样万物其实都有灵魂,只是强弱有别,而电磁波作为一种携带信息的能量体,是永恒存在的,并且万物的灵魂加起来其实就是宇宙的灵魂,是宇宙大爆炸以前那个体积无限小,能量无限大的奇点,那个无限大的能量就是宇宙的灵魂,那应该是携带无限大能量的电磁波,在宇宙大爆炸以后,这个巨大的灵魂也随之分散到万物之中!这一观念与"泛神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3)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在其《蒂迈欧篇》中被提出来的,这篇对话的最后一段总结到:"现在可以说关于宇宙性质的探讨结束了,世界接纳了并充满了各种可朽的和不朽的造物,世界本身也变成了一个包含着可见事物的可见的造物。可感觉的上帝是理智的影像,是至大、至善、至美和最完善的一那唯一被创造出来的天。
我们很难知晓《蒂迈欧篇》中哪些应该认真对待,哪些不过是异想天开的戏言,我认为应该认真对待从混沌中创造秩序的描述,对四种元素之间的比例与它们和多面体以及组成它们的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也应该如此。对时间和空间的解释,和那种认为被创造的世界是永恒原型的一个摹本的观点,显然都是柏拉图所相信的,世界中混合着必然性和目的性这一信仰实际上早在哲学兴起之前就为所有的希腊人所共有,柏拉图接受了这种信仰,这样就避免了曾经困扰过基督教神学的最恶问题。我认为他的世界一造物说也是认真的。但是那些轮回转世的细节和论及众神的部份以及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我认为只是加进来以试图充实具体内容而已。
柏拉图的宇宙论与他的灵肉二元论是一致的,人作为宇宙的一分子,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那么宇宙本身也应该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其中物质部分可见可感觉,但变动不居,精神部分不可见不可感觉,但永恒不动,所有的物质都由精神驱动产生变化!
4)柏拉图论知识与知觉
大多数近代人都会认为经验性的知识(knowledge )理所当然是依靠或者来源于知觉( perception ),然而柏拉图和其它某些学派的哲学家却有一种迥然相异的学说,大意是没有任何来自感觉的值得被称为"知识"的东西,而真正实在的知识一定与概念有关,在这种观点看来,"2+2=4"是真正的知识,但是像"雪是白的"这样的表述则充满了含混和不确定,以至于不能在哲学家的真理文集中占有一席之地。
柏拉图反对知识等于知觉的最终论证是:开始他就指出我们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在感知,而不是用它们来感知,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某些知识与任何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到这一点,也没有专门的器官来感知"存在与不存在"相似与不相化,同一与同一,以及数学上同质的数与一般性的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荣誉与耻辱,以及好与坏,"心灵以其自身为手段来思索某些事物,其他的感觉则需要借助肉体的官能,"我们通过触觉感知到硬和软,但是心灵做出了它们存在并且相反的判断。只有心灵才能认识到存在,而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存在,我们就无法认识真理,因此我们不能只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因为这样我们就认识不到事物的存在,所以知识在于沉思而不在于印象,知觉不等于知识,因为"既然知觉领会不到什么存在,那么理解真理也就与它无关。"柏拉图对知识和知觉的观念是建立在他对知识和见解的观念基础上的,见解始终只是对感性世界的认识,但感性世界又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其认识自然也是肤浅的,难以触及其本质,因此只能称其为见解,虽然某些见解在一段历史时期内貌似真理,但只要把时间拉长,在一个更宏观的时期内,那些建立在短期时间内的理论,见解都存在较大偏差。比如牛顿力学在遇到相对论时就显得错漏百出,而相对论遇到量力子学时又显得捉襟见肘,而且这些科学理论从时间上也就是近百年来人类认识到的,相对于宇宙百亿年的历史也就是瞬息之间,从空间上仅适用于地球及大阳系,相对于宇宙百万亿闪恒星的广度,也是苍海一束,因此柏拉图认为唯有回归自己的灵魂,那曾经属于宇宙灵魂的一部分,从自己内在的电磁波携带的信息去找寻真理!这才是获取知识之道,通过不断的沉思,内省,方可窥见真理的光芒!
致:柏拉图
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就像柏拉图之于古希腊一样在,两千多年前,他的理性与信仰结合的思想照亮了人类从蒙昧走向科学的两千年历程,而今,人类的科技已经很发达,这颗星球已经被人类彻底征服,开始向太空进发了,以前的信仰已经无法支撑未来的智神了,因此,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不再是物质文明的突飞猛进了,而是精神文明的补充,人类从两年多年前的迷信,到柏拉图时代点燃的理性之光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至上再到近现代的理性至上,又再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理性多一点还是信仰多一点,这是个问题,需要人类用心去思考,就像当年柏拉图作的思考一样,这样的思考必将产生影响未来千年的伟大思想,参与到这场世纪思考的灵魂必将获得最幸福快乐的人生!
Mr.king.2024.2.11
1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公元前年)
他出现在希腊思想创造期的末叶,在他死后两千年,世界上才又产生了被认为大致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哲学家。在这段漫长的时期结束之前,他的权威几乎变得和基督教会的权威一样不容置疑,并且已经成为科学以及哲学进步的一个严重的阻碍。
很难决定从什么地方开始叙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但是或许最好从他对理念论的批评和他自己关于共相问题的一套替代学说开始。大致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可以被描述为被常识稀释了的柏拉图,他的形式和内容的学说是乐观主义的和带有目的论色彩的:"宇宙和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成某种永远比过去更好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也和他的形而上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说有三种实体:第一种是可感知又会消亡的,包括植物和动物;第二种是可感知但不会消亡的,包括天体;第三种是不可感知不再会有亡的,包括人类具有理性的灵魂和上帝。
对上帝的论证主要是原动因,一定有某物引发了最初的运动,而此物本身一定是不动的,也一定是永恒的,上帝是纯粹的思想,这里的上帝并不具有基督教上帝的那些属性,神圣的思想一定是在自行思索着,而且它的思索是对思索的思索。上帝作为纯粹的思想、幸福、完全彻底的自我实现而存在,没有任何未曾实现的目的。与之相反,可感觉的世界则是不完美的,但是其中有生命、欲望、一种不完美的思想和渴望。所有的生命都或各或少地察觉到上帝,并且在对上帝的敬仰和热爱的驱使下行动,因而上帝是所有行为的终极因。
变化在于将形式赋予内容,但是当涉及可感觉的事物时,则始终有一种内容作为下层基础,只有上帝是由没有内容的形式组成,世界持续向一个程度更高的形式演进,并因此逐渐变得和上帝相似,但是这个进程不可能完成,因为内容不可能完全被消灭,这是一种关于进步和演化的宗教,上帝静态的完美性只是通过有限的存在对他的热爱来驱动这个世界。柏拉图是数学式的,亚里士多德是生物学式的。
他将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两部分,两个不同喜好的人,当他们想到乘法表时,两个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非理性的灵魂将我们分开,有理性的灵魂则把我们联合在一起。因此灵魂的不朽性不是单个人的不朽,而是对上帝的不朽性的一种分享,人可以增加自己本性中神圣的因素,这样做就是最高的德行。
PS: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上帝的存在,作为万物运动第一推动者的存在,他们的上帝都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并且指出上帝就是所有事物进化的终极目的,一个是上帝作为万物存在的原动因,一个是上帝作为万物存在的终极因,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值得信服。但亚里士多德又抛开柏拉图那种纯粹数学式的思想,转而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常识性的见解去稀释和解释柏拉图的思想,这是从理性向感性的退化,比如他把灵魂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理性的灵魂,可以驱动人对物质的追求,另一种则是理性的灵魂,驱动人对精神的追求,这样的区分有点画蛇添足,我认为灵魂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是理念世界的事物,是宇宙精神的组成部分,是驱动万物包括人类运动变化的动力因和终极因,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非理性灵魂则是人类的欲望、是肉体的欲望、生存的欲望,是物质层面的事物,不可与真正精神层面的灵魂相提并论!
第二章古希腊哲学小结:
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历史,在此我想先作个小结,前述十三位哲学家我们可以看出,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从哲学始于泰勒斯开始,人类文明自希腊进入了理性时代,从泰勒斯开始的哲人运用基本的逻辑推理去认识世界了,他们从观察到的感性世界去分析、总结、思考,进而得出万物的组成、万物的本质、结构、运动的规律等等理性知识,这相比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那种以迷信为主的朦昧信仰来说已经上升了一个精神层次,但随着历史的车轮,历史总是循环往复,螺旋式发展的,在希腊化时代,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奥尔弗斯教圣人的影响,早期哲人那种纯理性的思考已经不能满足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需要,因此出现了理性与信仰的结合,即尊重理性的知识,又信仰灵魂的不朽,从古罗马到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一统天下,人类的精神世界几乎都被信仰完全占据,理性之光逐渐暗淡,滨临熄灭,因此在基督教的伦理中,纯洁的心灵才是最根本的,而且至少是在没有学问的人中间和博学多闻的人中间都同样可以找到。从文艺复兴到近代,随着科技革命的爆发,理性之光又重新燃起,人类的精神世界又几乎被理性完全占据,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步丧失,虚无主义,存在主义等对人生毫无意义,宇宙无意义的思想又开始困扰人类,因此,我们又有必要将理性与信仰的天秤较正一下,通过哲学这个夹在科学与神学中间的学科,去帮助理性世界的人类重建信仰,就像两千年前传统宗教信仰超越迷信一样,这种信仰也是超越传统宗教信仰的更高一级信仰,我暂认为是对“宇宙精神”的信仰,宇宙精神就是建立在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宇宙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在我们掌握浩瀚的理性知识之后,我们仍不能回答“人生生命的意义”“宇宙存在的意义”这样的终极问题时,我们必须超越理性,依靠人类心灵特有的对永恒存在的追求的精神活动去建立信仰,宇宙精神就是那推动宇宙从无到有,生命从无到有,智慧从无到有的无形的力量,当你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时,你就建立了自己的信仰,关于宇宙精神的信仰,你的人生是符合宇宙精神的,你周围的世界也是符合宇宙精神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符合宇宙精神的,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这就是宇宙的意义!
以下我们用一个简图再显示一下人类精神世界发展史的概况:
时间时代理性信仰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古代文明缺失迷信+巫术
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古希腊文明认识世界+理性之光灵魂+不朽
公园四世纪到十四世纪中世纪认识自己上帝+心灵
公元十四世纪至今近现代认识宇宙缺失
公园二十一世纪未来认识宇宙+认识自己宇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