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比较喜欢读哲学类书籍,看了一些,刚读完周国平的《西方哲学史讲义》,因为内容太多,所以想梳理下哲学发展脉络,而哲学史基本是可以概括为大哲学家思想的发展史,或者简而言之,哲学就是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因此我结合以前看过的一些哲学书,我简单提炼下我认为的历代哲学家的思想。首先哲学是什么?用古希腊的话叫“爱智慧”,对尚未知晓面的探索,起始于“惊疑”,运用人类理性的思考,来寻找世界的本源及规律,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无用之用的问题。哲学不同于科学与宗教,而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科学是用理性的方法解决经验问题,宗教是用启示和证悟等非理性的方法解决超经验的问题,而哲学是用理性的方法解决超越经验的问题。经验问题可以用科学证明,超越经验的问题用宗教信仰来解决,这都是没有矛盾与质疑的。而哲学要用理性思考来论证超越经验的问题,就显的问题很大,所以历来大哲学家思想显的艰繁难懂、高深莫测甚至神神叨叨的,原因就在这。但是就是这种无用之用,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搭建起来了人类的精神文明世界,也是普世价值的神圣源头,否则人类与动物无异。
西方哲学的历史,从古希腊开始,迄今已经两千五百年了,哲学家讨论的大问题可分三大类问题,构成了哲学的三个基本领域。是本体论(世界规律与起源)、人生论(人生的意义)、认识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三大类问题中的某一类会占据中心地位,粗线条的说,在古希腊,本体论是中心;在古罗马,人生论是中心;在近代,认识论是中心,这只是相对,其实这三大问题始终贯穿整个哲学发展,也是哲学家致力的问题,但是为了简明突出哲学发展脉络就这么分吧。《西方哲学史讲义》也把哲学史按照三个时期划分,一是古希腊,二是古罗马,三是近代期。其实还有第四是现代期,但是周国平没写,后面我会补充,因此我概括的《西方哲学简史》顺利的话应该还有第二部跟第三部。
古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从神话传说中产生以后,首先集中于对宇宙本源的探讨,最早有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和原子论者,一般称之为自然哲学。 最初的自然哲学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们很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但思想还打上了宗教神话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维与存在看成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们中有的主张“物活论”,认为万物都和人一样是活的、有生命的。古希腊哲学(奴隶社会),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古希腊哲学所阐发的各种思想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古希腊哲学普遍一个观念。“世界存在神,神是一切根源的原始推动力,”或者说神无处不在,所有哲学思考都多少有神的影子,毕竟从神话时代到认识自然有个过程。当然这里的“神”并不是神话故事的神,而是“理性神”,类似于我们中国的“道”。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型是神赋予的,自然与人类是神创造的,万物运行的法则是神规定的,人类只是认识并掌握这些自然法则规律而已,这也是基督教的教义发展的养分。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希腊哲学家“西方哲学史第一人,米利都学派代表人)。泰勒斯是第一个探究宇宙本源的问题,其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认为世界本原是水。后面安那西梅尼斯将水衍生到气,气才是本源,米利都学派以物质性的“水”、“无限定”或“气”为本原,恩培窦认为是由四个根就是土、气、火与水组织。从质料和性质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总之此时期的哲学家(也是科学家)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600一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代表人)。毕达哥拉斯以“数”为本原,从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性。自然科学家,把美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宇宙可以用单独一个主要原理加以说明,这就是数;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是按照数组成的。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和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美的本质在于和谐。“勾股定理”就是他发现的。毕达哥拉斯是科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柏拉图,而且还一直影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如果不合宜的说,泰勒斯是唯物主义的源头,那毕达哥拉斯就是唯心主义的源头。
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年古希腊哲学家,爱菲斯学派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将火看作一种宏观物质形态,主张生机勃勃、往复燃烧熄灭的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源,万物生自火,复归于火,火是万物变化生灭的活力之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万物皆流,无物常驻(与老子的思想很相似)。他以火为本原,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一种变动不居、能变生各种异质事物的具体物质,从而将米利都哲学推进到一个新境界,展示了一幅较完整的朴素辩证法的世界图景。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是在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用朴素的语言讲出了辩证法的要点的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他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并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来说明它。
②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
③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他注意到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这些观点使他成为辩证法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爱利亚学派(四位主要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克塞诺芬尼(同色洛芬尼)(约公元前565年—473年),芝诺 (约前490-前425),麦里梭: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8年))。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与爱菲斯学派观念对立。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爱利亚城邦 。一般认为,爱利亚学派有四位代表人物。克塞诺芬尼是他们的先驱,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芝诺和麦里梭则起着捍卫、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理论的作用。该学派前后延续了1个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克塞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巴门尼德则由此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巴门尼德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芝诺提出一系列论证来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麦里梭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和不能创造的。
爱利亚学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爱利亚学派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从而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为哲学思想的表述确定了基本的话语方式,最终演变为整个西方哲学主要的表达方式。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为古典哲学的主流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标志着哲学的转折,后来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传统。当然,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思想在早期希腊哲学中还无法为自然哲学家们所接受,无法解释各类自然现象,它的影响在当时主要是负面的,即对宇宙论的基本观念发出了挑战。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另外一人是:留基伯。)原子唯物主义学者提出万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一种无限多的、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微粒,其根本同性就是“充实性”,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状、大小和位置的差异。他们把原子称为“存在”,把虚空称为“非存在”,但二者都是实在的。他们还认为,由于原子本身具有运动的能力,因此原子在虚空中进行凌乱而急剧的运动,互相碰撞,便形成了整个世界,并且有无数的世界不断地产生和消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后来的物理学和化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被认为是现代基本粒子理论的先驱。
他们认为灵魂也是物质,是由精细和圆滑的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布满了全身而形成灵魂的各个部分,空气中有大量灵魂的原子,随着人的呼吸与人体交换,从而维持人的生命;一旦呼吸停止,灵魂的原子不能重新交换,生命也就结束了;在构成万物的原子群中,不断分出微小的原子向各方面流出,经过空气形成事物的影象,作用于人的感官和灵魂,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他赞成赫拉克里特的看法,认为各种物体出现、消失、出现、消失,因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不过每一件“流动”的事物背后,有某种永恒不变、不会流动的东西,德谟克里特斯称之为原子。 古希腊晚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的弟子)发展了这一学说,提出原子有重量并产生偏斜运动的观点,以此解释事物的偶然性。
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是古希腊幸福论伦理思想的典型。他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而道德的标准也就是快乐和幸福。能求得快乐就是善,反之即是恶。但是,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暂时的、低级的感官享乐,而是有节制的、精神的宁静和愉悦。他强调德行不仅是言辞,更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行动,人们应该热心的按照道德行事,而不要只是空谈道德。他的伦理学思想对伊壁鸠鲁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399年,是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智者开始(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对苏格拉底有很大的影响,后来苏格拉底改进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5世纪前的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由于智者能言善辩及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其看成是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这个矛盾,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
苏格拉底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起源),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苏格拉底建立了一种美德即知识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伦理道德要由理智来决定,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他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关于理念论:他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体现在最出名的《理想国》。他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因此知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说白了就是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所有事物在灵魂上先有理想的原型才有我们看到的现象。包括柏拉图主义是里面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核心就是数学先天存在,我们只是发现了,如:文章本天成、素手偶得之。理想型覆盖了柏拉图所有领域。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给不同年龄段定下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具体可以《理想国》,想了解他的思想这本对话巨著必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
柏拉图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爱利亚学派的不变的本质、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以及毕达哥拉斯派的数的概念;他关于感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综合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柏拉图认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就在本体论上分裂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男子与男子之间的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后来被泛称为“精神恋爱”的一种真爱。
亚里士多德(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甚至很多理论已经站在对立面:1、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2、知识起源于感觉,他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所拥有的每一种想法与意念都是透过我们看到、听到的事物而进入我们的意识。不过我们也具有与生俱来的理性,因此天生就能够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并且将它们加以整理与分类3.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亚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与个别之间建立起联系,认为这种联系的关键就是有目的的发展,发展是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使辩证法特别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统化。但他关于“纯形式”与“纯质料”的学说却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学。这种不包含质料的“纯形式”即第一推动者或神,为后面的经院哲学引用,成为神学的论证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在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下面就简单描述下:
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逻辑学:他的学术领域还包括早期关于形式逻辑理论的研究,最终这些研究在19世纪被合并到了现代形式逻辑理论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生物:在动物科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
物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最终被牛顿物理学取代,很多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后人实验确证伪的过程推到了物理的发展。
天文: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皮浪(前365或360年——前275或270年)被认为是怀疑论的鼻祖。怀疑论:皮浪的口号是:“不做任何决定,悬搁判断。”“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他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浪认为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预测的和不可判断的。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悬搁判断”的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前270年)古希腊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认识论——“准则”即“真理”。认为这样的标准有三条:感觉、前定观念和感情。他创立的学派与斯多葛学派成为古罗马最流行的哲学流派。
一.感情:伊壁鸠鲁派认为并宣扬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们所主张的快乐绝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只是伊壁鸠鲁学派“感情”标准。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袭。
二.感觉:伊壁鸠鲁认为“所有可感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每一个印象都是某些存在的东西的产物,并与那些作用于感觉的事物相似”。他是原子论的拥护者,他不但肯定只有原子和虚空存在,其余的一切只是原子和虚空的结果或变形,而且否定超自然的无形东西的存在和作用,这些东西包括神、灵魂和命运。当时有三种关于感觉的观点:第一种是怀疑派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是不真实的;第二种是亚里士多德弟子的逍遥派的观点,认为感觉的内容真假参半;第三种是伊壁鸠鲁所持的观点,认为所有的感觉都是真实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感觉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第二,感觉的内容是真实的影像,就是说,它与产生它的外在事物相像。)
三、前定论:依伊壁鸠派认为前定观念是“自明的”,是“名称最初所依赖的基础”,它们是知识的先决条件。在此意义上,这些观念是“前定”的。需要强调的是,前定观念并不是先于感觉而存在的天赋观念;相反,它们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经过重复和记忆的过程而获得的“观念普积的普适性”。
芝诺(公元前333-- 261年,斯多葛学派代表人)。在讲斯多葛派之前有必要先讲下犬儒学派,犬儒学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犬儒学派继承了苏格拉底克制物欲、追求“灵魂安乐”的主张,认为快乐源自美德,美德源自知识),在雅典的失败,也许是苏格拉底之死,安提斯泰尼彻底的失望了,摒弃了他从前所重视的东西。除了纯朴的善良之外,他不愿意要任何东西。其代表人物第欧根尼,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也就是摒弃文明,回归自然。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再失去。人毋须担心自己的健康,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有个尽人皆知的典故一直被人引用,亚历山大大帝去拜访一直住在木桶里跟乞丐一样生活的第欧根尼,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充分说明了幸福的纯粹与任何世俗的东西无关,只关于内心,回归自然就行。犬儒学派对斯多葛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多葛学派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思想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这种自然法思想导源于斯多葛主义的宇宙观,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上帝”或“命运”,这种普遍法则,作为自然的必然性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普遍法则的支配,它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斯多葛主义以一种伦理学的方式初步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观念,即独立的个人是自足的、完美的和可行的。虽然它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但它却为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某种基础。
古罗马哲学(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
古罗马哲学是希腊奴隶制的继续,古罗马的哲学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继续。卢克莱修坚持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学说,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伊壁鸠鲁的哲学,是保留下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完整著作。怀疑论和斯多葛主义继续流行,其中斯多葛主义在古罗马时期成为主流哲学学派,此外,还产生了西塞罗的折中主义和以斐洛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哲学。同时,各种唯心主义哲学盛行,罗马时期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是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新柏拉图学派,它实际上是将斯多葛主义、伊壁鸠鲁及怀疑论的学说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发挥柏拉图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思想。普罗提诺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神秘的“太一”。它是绝对的、超存在的神,由它流出万物。正是这种神秘主义哲学为当时新兴的基督教提供了理论基础。罗马后期开始产生“教父哲学”,使哲学沦为宗教神学的工具。从此古希腊罗马哲学向中世纪哲学过渡。
卢克莱修(约公元前99年~约前55年),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著称于世。他继承古代原子学说,特别是阐述并发展了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宗教偏见便可消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
西塞罗(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西塞罗是一名出名的政治家,晚年才开始研究哲学,但是对当时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葛学派两大哲学派系在人生论(伦理学)方面的关于快乐与幸福的争论不休有自己的见解,斯多葛学派认为“德行是唯一的善”,德行是幸福,是人生唯一的目的。而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快乐是人生的目的”,快乐是幸福,是终极的善,德行是获得快乐的途径。虽然两派都重视德行与幸福快乐,都是在当时古罗马动乱的社会背景下,面对苦难的人生上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但是核心内容存在明显的思想分歧,因此西塞罗他对两派思想各有批判与吸收,他主张“合乎人性的善”与当时亚里士多德的逍遥派相似。他认为:终究的善就是遵循自然生活,按照人的本性获得全面发展。伊壁鸠鲁学派把德行归结于以快乐为目的,是贬低了人性;斯多葛学派否认德行之外的一切价值,是抽空了人性。因此顺应自然发展的才是最好的,他认为德行、公平、正义这些都是因为内在价值,而不是因为有用才被重视的。他的核心思想“自然法”,他延伸了斯多葛主义的“自然法”的社会属性,认为自然法是一种超越人类法律体系的普遍法则,这种法则是由理性而非人类制定的。自然法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理性之中,它是永恒和普遍的,不受时间、地点或具体法律的影响。自然法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国家、民族或文化背景。他认为自然法是正义的最高体现,是道德和法律的基础。因此在自然法面前“人人平等”,此思想流传后世影响极大。他虽然是折中主义思想,但是有着斯多葛学派(自然法也是斯多葛学派的主张)的烙印,因此也算是中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
古罗马中期之后,斯多葛派完全占据哲学的主流。在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由盛向衰转折,政局动荡,政坛上充满恶斗,皇帝和高官的性命也是朝不保夕。你想象一下,在这样一个乱世,人人自危,命运变幻莫测,哲学家会怎样勉励自己和教导人们?这正是斯多葛派哲学兴盛的背景。和亚里士多德相比,斯多葛派同样信奉理性的人生观,但是基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理性人生观充满积极乐观的精神,用理性探究真理是至高的幸福。到了罗马斯多葛学派这里,理性人生观成了一种消极应对人世苦难的哲学,哲学成了一种安慰,它的主要作用不是向外探究真理,而是向内寻求心灵的宁静。既然人世间充满苦难和凶险,在那里找不到幸福,就只好到内心中去寻找了。对于如何排除各种负面因素对心灵的干扰,斯多葛派有深入细致的分析。人总有倒霉的时候,所以就总有用得上斯多葛派哲学的时候。
罗马斯多葛派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第一,理性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的真正本性。宇宙受理性支配,人是宇宙第一部分,应该服从宇宙的理性。人的理性源自宇宙的理性,所以人有能力遵从理性而生活。第二,遵从理性而生活,这本身就是德行,就是幸福。一个遵从理性而生活的人,能够做到对一切外在的事物和遭遇不动心。哲学的使命,就是帮助我们达到这种心灵的宁静。第三,要能够遵从理性而生活,关键在于做正确的判断,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是做了错误的判断。所谓判断的正确和错误,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指对于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的判断。要让理性来决定事物的价值,而在理性看来,只有理性能够支配的东西才有价值,那就是怎么做人。凡是理性不能支配的东西,例如财富、权力、名声等身外之物,以及外在的命运和遭际,都是没有价值的。
晚期斯多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塞涅卡(约公元前4-公元65)、爱比克泰德(约公元55-135)和奥勒留(公元121-180),都生活在公元一至二世纪,他们的身份分别是大臣、奴隶和皇帝。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都是斯多葛学派,但是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同,对人生的见解有一些偏重点,下面就简单介绍下。
塞涅卡是晚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伦理学和哲学目的上,塞涅卡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把人引向德性,德性就是要尊重自然,顺从神意,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他强调精神健全,既考虑身体的需要,又不过分忧虑,既应充分享受幸运的恩赐,又不为此成为奴隶。塞涅卡还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短暂的、有害的,强调内在的平静和心灵的自由。
爱比克泰德是晚期斯多葛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爱比克泰德强调即使身体被奴役,心灵也可以保持自由。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痛苦和困境上,认为我们如何思考面临的处境取决于我们自己。爱比克泰德传授如何通过理性思考来应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挑战,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
奥勒留是罗马皇帝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沉思录》。奥勒留的思想依然遵循斯多葛学派的一元论,认为人有三个内容:身体、灵魂和知性。他认为知性来自宇宙,是作为上帝的分支单位。奥勒留强调顺从天命,安于社会地位,恬淡寡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发展和变化都是有规律的、符合理性的。
塞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的思想虽然都源自斯多葛学派,但在具体观点和实践上有所不同。塞涅卡更注重伦理学和自我修养,爱比克泰德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而奥勒留则强调知性和顺从天命。这些差异反映了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哲学追求的不同侧重点,在这里重点推荐《沉思录》这本书,真正的哲学鸡汤,美味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