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三分钟”是病,但“三分钟热度”不是病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专注比涣散“好”,就如同外向比内向“好”一样。

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班长朗读了她被老师评为优秀的作文,内容我早忘了,但里面有个词记忆犹新——“三分钟热度病”。

我想了一下,到现在还会记得这一幕,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被新鲜到了;第二个原因是这居然被称做“病”?这居然是该自省为羞耻的事?老师还给了优秀?还当众朗诵?

我想为“三分钟热度”正名。也许“三分钟”是病,但“三分钟热度”不是病。

突然来兴致了,心血来潮的做某事,尽情享受兴尽而归,这是我理解的“三分钟热度”。这种态度被批判的原因无非是,干一件事容易有头没尾,不能集中精力专注势必得不到好的结果,批判家们觉得我们没有个能拿得出手的成品来,而他们所谓的成品是被功利价值观筛选后的符合“正道”的东西。比如,与学习相比,吹拉弹唱不是正道,与吹拉弹唱相比捏泥巴不是正道。

我们读的书叫闲书;我们跟伙伴们交涉体会跟人打交道,叫做只知道玩不知道学;我们展示对文科的热爱,被说是学不好理科的人智商低。我们为了符合正道,不得已打压了内心的真实愿望,真实的自我被折断缠足裹小脚了,剩下的是俱缺少灵魂的皮囊在追求所谓的“正道”。

这就是你要尊重自己的心血来潮的原因,因为你的每个三分钟热度都是宝贵的,发自内心的好奇活泼的生命力的表现,活着的表现。是生活压力的挤压中,钻出地缝的野草,偶尔冒出来提醒你,满足一下自己的内心吧。

不然,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再问,你在什么时刻感觉到自己活着?



米长空的树洞欢迎倾诉,征集投稿——给内在小孩写封信。

分享倾诉你的故事,我帮你用对话的方式,给内心住着的小孩写封回信,希望能传达出温暖治愈的作用。(长期有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