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正面管教》中知道到了一个人叫阿德勒,继而找到他思想观点输出的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还没有看完,先将读过的前100页做一个输出。
这本书是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哲人与青年对话,一问一答输出,很多理论很贴近现实生活。西方心理学被称为实用心理学,拿起来就可以用。
一、阿德勒心理学是“目的论”,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原因论”
在心理学届这么多年流传到中国,都是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被称为精神分析,他的“原因论”就是过去的一些经验一些事件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现状,常常去探究过往未完成的事件带来的精神的创伤。
就比如说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过去未满足的需求带来的负面情绪,造成现在遇到这样类似的事情就引发起了这样的负面情绪,然后去处理这个过往的经历带来的伤害,去修复那层关系,事件依然存在,情绪得到了释然。
然而很多人走进去往往却走不出来了,一遇到情绪问题就认为我原生家庭带来的,我就是这样的情绪,没办法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似乎有些颠覆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某一目的带来的,他不愿意改变是为了得到什么目的。
比如一个青年人不愿意出门,“原因论”认为过往的经验造成的这个结果。而“目的论”认为他不愿意出门,会造成父母担心和着急,父母就会投入更多的关注,一旦他走出了家门,在大街上和所有人一样,这样就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了,所以他就害怕出门,害怕失去父母的关注。只有不出门才能引起父母的关注是他的目的。
所以在情绪到来时,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是如何表达自己,将自己的感受、想法、观点呈现出来,关注的是自我的内在的主动选择,选择哪种方式有利于情绪的处理,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让我们在咨询中更能与共情,能够更好的做到感同身受,拉近彼此的距离;阿德勒的“目的论”让我们更关注于当下的行动,两个的侧重点不同,而阿德勒的目的论有些类似中国王阳明的心学,心性。
二、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觉得自己很悲哀,自己无能为力没办法改变,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就是如此。
你之所以不幸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一个人的性格的确很难改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可以修改一下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和接触不同的人来影响的,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状态。就看你有没有勇气主动选择你想的那个样子。
三、时刻去思考“应该去做”的那些事情,将“如果……我也可以”换成“我应该去做”这样的思考。
我们常常有个梦想,而这个梦想常常停留在“如果我……我也可以”的思考中。比如我全职后,我常常想的,如果我还在工作,我也可以把孩子送去早教,我家孩子肯定口才了得。如果我家孩子大一点,我也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我也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有时间我也可以。
梦想永远是梦想,永远都有不能实现的借口。因为他害怕做了之后被评价,做了之后的失败,自己的梦想就破灭了。
我应该去做,就关注在行动上,把想法都行动起来,即使失败了又如何,只有动起来才知道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才知道哪些是干扰自己目标路上的荆棘。
四、人为什么自卑,是因为我们只看到缺点,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
很奇怪,人为何会选择不喜欢自己呢。
因为他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就早早给自己下定一个标签,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很会讨人喜欢。所以我就是“这样的自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不可代替的“善”,也就是有自我安慰的好处的。
所以他选择了“不要喜欢自己”这个方向,只看自己的缺点。
当然这也是给自己带来了烦恼,如果我们选择看到优点,时刻关注到优点,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了。
即使是个头矮也有他的正向的意义,个子高给人威猛的感觉,个子矮很容易让人亲近没有防备心。
任何事情都正面和负面的意义,看我们选择吸收哪一面。换了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们时刻关注的都是正面的生活状态,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人主动选择的过程中,勇气是不可忽略的一步,有没有勇气承担选择的后果,有没有勇气选择幸福的方式,愿不愿意跳出来。
自卑、自信、勇气、怯懦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就像癌细胞每个人身体都有,选择健康的生活还是选择颠倒是否黑白的生活,都在我们手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