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饭局上,大家随口聊起了艺文社。餐桌上,有一位新朋友很认真问起:艺文社到底是怎么来的?
克拉拉举起三色旗之时,和所有人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革命军。而在《自由引导人民》中,她被描绘成自由神的形象。这绝不是克拉拉本人的魅力,自由也不是她手中的旗帜,自由是所有人心中的种子。
我们的艺文社也是如此。如果说她的由来是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我认为并不准确。在大家的心中其实早已有了“艺文社”的影子,只是恰好有人“振臂一呼”,艺文社便“呼之而出”。
有很多朋友是因为想多读书才加入我们,但事后发现和自己所想并不一样。因此还有个问题也被经常问起:
在读书会对于读书有什么帮助?
首先“读书”和“读书会”是两码事,前者是一种与宇宙对话的精神旅行,后者则是一种横向美学感染的社会运动。如果说读书是一种“自觉”,而读书会则是一种“觉他”。如果是为了“读书”,参加一百次读书会还不如在家安静看一个晚上的书。所以艺文社的存在,更多是种价值传递。
今天的社会,物质刺激很多,感官刺激很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社交方式,只是有意无意的撩拨下精神世界。推广全民阅读的目标,单靠读书会这样的社会领域是很难完成的。所以,怎么读书,终归还是个人的事。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让我琢磨了很久。 很多朋友都帮我分析过,艺文社这样的组织是很难做大的,光是注册个商标做成个品牌都不可能。没错,在我的朋友们眼中,艺文社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应该是两个问题。一是,艺文社到底应不应该走上商业。二是,应该怎么看待艺文社。
很早之前,我就说过,艺文社应该用商业的模式做非商业的事。说白了,就是嫁接商业资源,做非盈利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现实告诉我,太天真!一个本身就在避免商业化的事情,怎么可能得到商业的支持?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在伤害其他商业组织的利益。所以,艺文社要走的路终将孤独。
不过,艺文社之所以孤独,并非前进的道路上无人陪伴,而是我们要走的路本就是少有人走。
艺文社,起初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有人给她找到了6种颜色,有人给她画出了轮廓,有人给她加上英文名,最后就有了艺文社的Logo。我们的艺文社就和这个Logo一样,由大家一起合力而为,没有中心化。只要一直有人愿意为了艺文社付出,是否商业化根本不重要。而且,我们从一开始做的就是文化,而不是文化产业。
在后来活动组织中,也开始更偏向于文化交流,而不是跟风式的照搬流行的活动形式。曾经总是是希望活动人数越多越好,现在是追求每个参与者都能在活动中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如今的艺文社,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个组织,而是精神世界里的一丝念想。在广漠如冰的世界里,不会给你带来压力,却能带你回归柔软和真挚。
就像刚刚提到过的一样,艺文社是个弱化中心的组织。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我也只想做个默默付出的组织成员。但还是有不少人想了解我,在此我说几句心里话。
我也是个在世俗洪流中沉浮的普通人。在一个不怎么需要文化的行业里做着最看重利益的工作。我挺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个组织,脱掉工作服,还能有个地方安静的喝一杯咖啡。
在开始发起艺文社之后,有无数次,我在给自己硬掰一套逻辑,告诉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件“傻事”,还在怂恿其他人跟着自己一起“傻”。后来发现,真正傻的是自己没发现根本就不需要找什么理由。
在艺文社成立至今的一年多里,经历过一些压力,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也逐渐学会了宽容、善意、尊重、理性。最奇妙的是,在书友们的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过去被忽视的特质。这个过程让我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时又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总之,我越来越渴望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而这种好绝不是任何物质层面上的好。
最后关于艺文社的将来,我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用一种时光机思维告诉大家我的内心。如果回到过去,我还会发起艺文社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竟然如此!我们就一起让艺文社继续存在下去吧!
接下来的日子,艺文社的热心书友们会共同经营起我们的公众号。
如果你是艺文社的一员请关注(扫描下方二维码),如果希望加入我们,也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