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初十,我和儿子开车去舅舅家拜年,又一次踏上这条熟悉的小路,心中五味杂陈,这条路是童年对外面世界的记忆,是连接亲情的纽带。
小时候我们走的最远的路,就是去姥姥家的路。儿时的我们只在房前屋后玩,走远了,奶奶就会喊我们回家,不允许我们到处疯跑,因为我家都是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那样四处乱跑,女孩子家家的就要有规矩,有家教,奶奶是读书人,更注重培养教育我们。所以我们姐妹几个都向往外面的世界,当然能跟妈妈去姥姥家就是最大的荣幸。谁要是被批准跟妈妈一起回娘家,那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听话,另一个是能走十五里的山路,不掉队。
姥姥家离我们村十五里路,从我家房后小路出发,经过三个村庄,就到了大山脚下的姥姥家——岔山村。那是我们小时候最早记下来的村名,因为在哪里有妈妈的娘家人——姥姥姥爷,舅舅舅妈,大姨,四姨,小姨。妈妈姐妹六个,只有妈妈和三姨在外村,听说是三姨嫁到长安村后,给妈妈找到好人家就嫁过来了,这个好人家就是我们家。每次妈妈和三姨都是抽农闲时间结伴回娘家,三姨也会带两个孩子和我们一起出发,这样我们大队伍一般都是五六个人,热热闹闹的早上出发,晚上回来,因为姥姥家房子小,容不下我们这些人,还因为家里走不开。我们一路上开心的蹦蹦跳跳,在路上撒欢,一会儿去采花,一会儿去河边玩水,掉队再奔跑着追上来,跑累了,玩累了也到姥姥家了,进屋就喝凉水,舅妈就会说少喝点,别喝炸肺子,我们就少喝一口,记忆中舅妈最懂医学,什么事都能和生病联系起来。
到姥姥家吃什么不重要,和蔼可亲的姥姥姥爷会给我们摘园子里的黄瓜,柿子,管够吃。姥爷总是笑呵呵的跟我们说话,领我们去后院的柞树林里溜达,我们村可没有这样的好地方,我们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好奇,一会问这是什么,一会儿问那是什么,姥爷总是耐心的跟我们说明白。
儿子问我想啥呢?我说没想啥,就是走在这条路上有太多的回忆!我告诉儿子,你太姥家有一个神奇的圆木盒,是染色彩绘的,我们每次去,你太姥都会从柜子上拿出盒子,从里面拿出几把爆米花给我们吃,那绝对是在家里吃不到的美味!那个盒子在我们心中就是宝盒。儿子听了笑而不语,我想他不会理解我们那时的想法。
姥姥姥爷都是最勤劳朴实的农民,妈妈说因为赶上成分论,加上闹饥荒,三十岁的姥爷带着十五岁的姥姥投奔北大荒,来到了这个大山脚下的小村安家,据说那时候没有什么人家,搭个马架支口锅就算安家,姥爷能干,就开荒种地,年复一年有了自己的孩子,盖了房子,村子里人家越来越多,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只要肯出力,就能解决温饱。妈妈姐妹几个从小就跟姥爷干活,为了多挣工分,都没上几天学,妈妈是读书最多的,小学也没毕业就被迫下来务农。舅舅最小,让他读书,他不爱上学,也就下来务农了,舅舅也是特别能干,这可是继承了优良家风,舅舅家两个弟弟也是我们姊妹中最能干的。妈妈身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继承了姥姥姥爷的优点。
岔山村是因为背靠大山——岔子山而得名,站在我家后山就能远远的看见高大的岔山,说它高大是因为方圆百里没有比它高大的山,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它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还因为那里有姥姥家,就更亲切了。如今的岔山村可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裕村,因为土地肥沃,背靠大山,家家种地放蚕,养牛羊,新房子一家比一家漂亮,在新农村建设中,修了村村通水泥路,环境更美了。
记得舅舅家弟弟上学在我家住宿,所以我们感情更近一些,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每年去拜年舅妈都要破费,给孩子压岁钱,后来我不带他去。记得有一次是正月十五以后,妈妈带儿子去姥姥家小住,他玩野了,不回来,白天舅姥爷带他玩,晚上还要在舅舅被窝里睡,不玩够是不肯回来,舅姥爷给他讲打野鸡,套兔子,他恨不能快点长大也跟舅姥爷去打猎。如今他长大了,在林业局上班,做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野鸡兔子都要保护,他小时候打猎的梦想没能实现。
儿子问我:咱们还在那吃饭吗?我说不吃,溜达一圈,拜完年就回来,舅姥舅姥爷,姨姥们都年岁大了,六七十岁老人做饭多不容易,不给他们添麻烦,这是我这些年的习惯,自己家有车,方便,挨家看看就回来。以前姥姥在时,我们都来给姥姥拜年,正月里舅妈都准备十来个菜,忙一上午,接待我们这些外甥外女,我们都约好一起来,因为我们人太多,一起来就麻烦一次,每次都好几十人,热热闹闹,大家都非常期待正月里兄弟姐妹在姥姥家相聚的日子。姥姥和姥爷都活到88岁,在当时可以算上长寿,老人相继去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聚不齐了,再后来都是过来坐坐就走,不给舅舅舅妈添麻烦。舅舅家盖了新房,娶了儿媳妇,分了家,有了四个孙女,现在只有老两口住原来的房子,大弟弟在街里住楼,二弟在村里盖了新房,在街里买了楼,日子过得很好。
正想着呢,车停在舅舅家门口,看着熟悉的院落,亲切感油然而生,舅妈在家,舅舅去镇里打疫苗没回来呢,我们正闲聊,不一会舅舅回来了,看到大外孙格外高兴,非留吃饭不可,说有多长时间没端姥姥家饭碗了,每次都匆匆忙忙,今天必须在这吃饭,妈妈不在身边,这里就是娘家,说的我眼泪汪汪,拗不过老两口,我同意在这吃饭。我还要去看看我的三个姨,再回来吃饭,舅舅说快去吧,必须回来吃饭!
四姨家老两口自己过,姨夫80多了,身体不太好,行动不便,坐轮椅,他们正准备吃饭,我们突然到访,带来一点惊喜,四姨夫问我儿子对象的事,说要给介绍对象,我们都笑了,四姨夫说真事,女孩和冬冬同岁,法院上班,自己家亲戚,我儿子说先不看,现在年轻人没有愿意让别人介绍对象的,但这可是老人对孩子的关心啊!记得当年我和孩子爸自己处的对象,但必须的有媒人从中间给两家老人联系说和,就请我四姨夫出面。想起当初四姨夫正是中年,能说会道,有办事能力,现在已经是八十多岁老人,热心不减当年,我们两辈人的婚事他老人家都操心。
大姨家刚刚吃过饭,大姨看到我们非常高兴,老人八十三了,身体硬朗,耳聪目明,妈妈最惦记的就是这个老姐姐,所以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经常替妈妈来看看大姨,给买点吃的用的。大姨生了10个孩子,六女四男,都是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她老人家经历的苦,挨得累可想而知,姨夫去世早,前些年生活过的挺苦,后来政策好,和大姨一起生活的听力残疾的二哥有了低保,大姨也有低保,还有人口地出租,日子过得衣食无忧。大姨对所有孩子都超级有爱心耐心,每次来都要让我吃点啥,再给我拿点啥,不然就心里不安,这份浓厚的爱每次都感动着我。前几年妈妈在我家时候,把大姨接到我家住了几天,老人念念不忘,四哥的对象我给介绍的,现在过得很幸福,这些事每次见面大姨都要说上几遍,感谢我。
12点多了,我们赶紧去小姨家拜年,刚到门口就遇到小姨夫从外院走过来,是去喂羊刚回来,我们一起进屋里,小姨在哄孙子,这老两口跟三儿子在一起生活,都特别吃苦耐劳,养羊,种地,儿媳妇也是持家能手,有老两口帮照顾孩子,帮衬放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忙碌富足,幸福。虽然小姨身体不好,但是带孩子做饭家里活都担起来,给小两口解决后顾之忧。
记得小时候跟妈妈来小姨家拜年,她家原来的房子因失火重新盖了房子,但是因为没钱窗户都没安玻璃,家里空荡荡的,什么家具都没有,特别冷,三个弟弟手脚都冻坏了,妈妈总是把我们穿小了的衣服送给弟弟们穿,男孩穿女孩衣服也比没衣服穿强。妈妈总是说你小姨家孩子太可怜了,大人上山干活,孩子自己在家,一天也吃不上饭,晚上回来做饭时孩子都睡着了,孩子的奶奶离得很近一点都不帮衬,小姨很生气,也没办法,只能苦了孩子们,孩子饥一顿饱一顿的,体质都不好。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才摆脱贫困。后来孩子奶奶还是选择小姨家养老,因为在几个儿媳中,只有小姨贤惠,能干,性格好,小姨也没有记恨她,给她照顾的特别好,活到九十岁。就是因为遇到这样的婆婆,小姨吃了很多的苦,她自己当婆婆后,尽全力帮助儿子媳妇照顾家,照顾孩子,小姨可是百里挑一的好婆婆。
舅舅的电话追了过来,饭好了,回家吃饭!告别了小姨一家,我们回到舅舅家,热腾腾的饭菜出锅了,我赶紧帮忙端菜,十个菜摆了满满一桌,丰盛实惠,炖活鱼,排骨,小笨鸡,肘子肉,炸丸子,果子,花生,韭菜干豆腐,炒芹菜,拆骨肉,主食馒头,大米粥!怎么样?丰盛吧?绝对是贵宾级别!我实在是觉得太麻烦了,真的觉得舅舅舅妈把我们当外人了,吃饭时夹菜,推让,就怕我们娘俩吃不饱,说实在的这顿饭是满满的感动,是小时候的味道,是久违了的亲情!
看着舅妈忙前忙后的满脸笑容,舅舅和冬冬开心的聊孩子小时候的事,我觉得舅妈的快乐晚年生活找回来了。在五六年前,舅妈应该是更年期作怪,总是生病,不轻不重,焦虑烦躁,家里人都顺从她也不行,弟弟带她各地看病,药没少吃,也不见好转。每天对舅舅横挑鼻子竖挑眼。每次来看望她,都会有一大堆的抱怨,任凭你怎么开导也听不进去,有时候就会说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我说是更年期,吃点药调节一下,药买了,吃几次不好就放弃了,说没用。就这样折腾了几年,衰老了很多,面黄肌瘦,家里的活也没心思干,屋子里也没有往日整洁了,舅舅也苍老了许多,有时抱怨过不下去了。
我因为有了二宝又上班,所以这两年我就没来,今天看到舅妈可真是变了一个人,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也胖了许多,脸上的皱纹都少了,家里窗明几净,和舅舅说话也幽默风趣,我们的舅妈终于熬过了更年期,又恢复往日的状态,乐观向上,家里的氛围也和谐幸福,我一边吃饭一边夸赞舅妈的馒头蒸的好,菜做的好,心里最多的是为老两口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
儿子下午两点半上班,我们就辞别了舅舅舅妈,踏上回程的路,昔日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的村庄从低矮的小草房变成了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砖瓦房,家家大门上挂着大红灯笼,贴着金光闪闪的对联,富裕喜庆的节日氛围特别浓厚。儿子说这路真好走,前几年路上都有大片的冰面,今年没有,确实是,今年这一路上都没有冰。
从倒车镜里看着逐渐远去的村庄,逐渐拉长的小路,感慨万千,无论这些年去过那里,见过多么美的景色,多美的小城镇,多繁华的大都市,都比不过这里的山,这里的路,这里的人,因为这里有份情亲,这里有一份牵挂,这里有快乐美好的记忆。这条路从我记事起我们每年都要走过,一年年见证着岁月变迁,人们的生活逐渐由贫穷走向富裕,孩子们也从农村走向了城市,舅舅姨姨们也从中年的劳累迈进老年生活。
惟愿时间放慢点脚步,让我们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老人们健康快乐,孩子们健康成长,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多一些走这条路的机会,多一些和长辈们相聚的时光!
这条路是最幸福的路,这座山是记忆中最高的山,这里的人是生命中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