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善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情绪呢?
答案是,孩子全身都可以用来表达情绪。
扔东西、大声尖叫、熊抱、欢呼跳跃、躺地上“驴打滚”、大哭、哈哈大笑、亲亲,这些是最常见的。
还有一些含蓄一点的:和你分享好吃的、叫你陪他玩、破坏你的工作、缠着你讲故事、总是和弟弟妹妹争抢、推搡其他孩子、在纸上画鬼画符、说谎、不想学任何东西、嘲笑别人、假扮公主呼来喝去、扮超级英雄和别人打斗等等。
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的情绪表达。我们可以把这些看作是一场场表演,主角在卖力地表演给你看,想让你关注他、倾听他、理解他。因为,相比之下,孩子还不太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
那作为父母,我们要怎样学会抓住孩子表演中的关键线索,尽力去理解他们,和他们互动,产生共鸣呢?
先来看下,哪些因素会阻碍父母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想法。
1.惯性思维:他就是这么不讲道理,怎么说也没用,软硬不吃;我就知道他是故意的;看吧,他下一步就该撒泼了;给他好脸子他就更会加放肆了。种种类似惯性思维就像看一部电视剧时,看了前几集就凭借自己经验开始断论,妄下结论。这种惯性思维会让你觉得都没必要看下去了,自然也就不会满怀期待地去认真观赏接下去的剧集,欣赏演员的演技,而是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能够验证自己猜测的线索。带着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只会给自己设限。
2.过高的期待:抱着自己认为的孩子应该是这样那样的期待去看孩子,而把孩子本身的能力水平和性格特点放在一边,那你看到的肯定多半是让你不满意的。你能从孩子身上找出一堆缺点、不足。也经常让孩子陷入深深的无助和无力感中。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很有可能来自自己在童年时代没有得到满足的一些经历、或是自己也没有达到的那一部分能力。但是这样的期待,往往只会让孩子的发展和你的期望愈加背道而驰。
3.自身身心状态:我们不可能每次面对孩子时,都是热情洋溢、温柔体贴的。劳累的工作、繁琐的事物、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时刻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和情绪感受。劳累时、焦虑时、愤怒时,都导致我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去拥抱、理解孩子。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先让自己舒服、给自己蓄杯、补充能量。等状态调整好了,再去和孩子打交道。
4.外界压力影响: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意志力也不一定都是非常好的,我们常常会被其他人的一些想法影响。本来遵循快乐养育的妈妈被主张不打不成器的爸爸影响,被来自老人的传统教养观念影响,被社会盛行的急功近利的养育风气影响。这些,都会左右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如果在这繁杂的信息世界中找不到合适的、健康的认知方法,迷茫、盲目、找不到方向,那我们自身不稳定的状态和变化无常的养育态度也势必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因此,我们在理解孩子的时候也要时刻觉察自己,向内看,有哪些问题和冲突的出现其实并非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自身带来的。
那我们又要如何抓住一些关键线索,尽量不错过孩子的每一次重要演出呢?
以下这些时刻,通常孩子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我们可以多加关注。
1.特别粘你缠着你的时候:这通常表示孩子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爱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关注的需求。
2.一个人画画的时候:孩子在画中会表露出很多内心想法,特别是画中有人物时,他们通常会把自己与人物的关系和内心想法展现在画上。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欣赏和讨论他的画作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3.玩角色扮演游戏的时候:角色游戏是孩子学习,了解人物关系、社会行为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在游戏里,孩子会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和认知充分融入到角色人物中,说的话,做的动作都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展现。
4.睡觉前:睡前,是放下一天的压力和疲惫,在家这个放松的环境里最不设防的时候。各种一天当中经历的情绪也很容易在这个时候进行排解。我们可以通过说悄悄话、秘密时刻等形式在睡前和孩子进行很好的情绪感受交流。
5.出现一些特殊行为的时候:当出现一些反常行为时,有可能是孩子压抑长久的一种情绪外显行为,或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探索、练习一种新技能的过程。比如咬指甲、僵硬身体、怕某种类型的人等。
6.情绪经常失控的那些时候:如果孩子在某种状态和情形中特别容易情绪失控,我们要多加关注。观察情形中有哪些人或行为是触发孩子情绪爆发的点,再根据这个点去推理,寻找深层原因。
7.在和小伙伴交往的时候:在与小伙伴玩耍、打闹的过程中,孩子的社交方式、语言、行为表现都包含某种目的性,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和不当行为。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在观察时尽量少干预,让自己抱着空杯心态去看待孩子、理解行为背后的真相。
8.亲子共读故事的时候:如果你是喜欢和孩子亲子共读的,那么你肯定会发现在讲故事的时候,孩子很容易把故事角色的行为、情感和自己相联系,还时不时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我们要做完全接纳的倾听者,听到孩子说的一些想法和认知不太恰当时,也不要急着否认,而是要先认可,和孩子共情,才能进一步探寻是什么在影响孩子的这些不恰当认知,事后再想办法干预。
9.沉默的时候:如果你问孩子一些事情孩子都一直以沉默来回应你,那就值得引起我们反思了。是否在这个事件中孩子有难言之隐、孩子在惧怕什么?让孩子惧怕的原因是什么?及时发现,越早干预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