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非常常见,认知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那么“认知到底是什么?”、“认知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有些人思考起来往往富有理性,而其他人总有很多消极的、自我挫败的想法?
“认知到底是什么?”何谓认知?
认知是由想法和观念(信条)组成的。想法是短暂的,常常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每天我们都有很多想法。如果我们停止思考,并加以回忆,常常能够知道刚才在想什么。我们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
观念是稳定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假定—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世界的假定。我们在部分时间可以有意识的思考我们的观念,甚至质疑它们是否合理或有用,但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都不会这么做。我们的观念影响我们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方式。
认知产生情感。
情感是内心的体验,我们都有情感—我们知道什么是高兴、悲伤、兴奋、愤怒、尴尬、感激、厌恶或欣喜,但是我们很难对情感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知道,大部分情感要么是愉快的,要么是不愉快的,并且,避开不愉快的情感,去体验更愉快的情感。这种欲望激发了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我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省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还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思想和信条。如“也许需要发生糟糕的事情”这一认知产生“焦虑”的情感;“他们做了坏事,别想逃脱”这一认识产生“愤怒”的情感;“我做了一件坏事,应该受到惩罚”这一认知产生“自责”的情感。
认知影响行为。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也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认识可以激励我么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假如跟朋友保持联系,坚持锻炼,培养业务爱好或者去解决某个问题。另一方面,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行为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也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
我们已经明白,抛弃消极的、无益的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感觉好起来。而且,改变某些认知可以激励我们行动起来。为人生增添光彩,或者实现目标。有趣的是,这种关系反过来也成立—正如认知影响情感和行为,行为也可以影响思维和情感。
行为影响认知和情感。
行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情感。首先,某些行为对改善情绪有直接的效果,其次,某些行为是通过它们对认知的作用来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方式。
行为直接影响情感。。
在有些情况下,改变行为可以影响情绪,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也许,有些时候你感到沮丧,然后决定给朋友打个电话,打完电话后,你是不是感觉好一点呢?
行为间接影响情绪:以认知为中介。
我们的很多行为都能支持或强化我们已有的认知。例如:逃避社交可以强化这样一种观念:我们不够出色,别人不喜欢我们。这回过头来又让我们感到孤独、忧伤、自我评价降低。
下面继续开篇的另一个问题“认知到底来自何处?”
答案就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感知是由很多不同的影响造成的。这些影响包括:
童年经历—我们从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同龄人、其他人哪里接受到的信息。
我们一生中打过交道的人,包括:伙伴、同事、家庭成员和重要的朋友。
我们的人生经历,包括我们的业绩、损失、成功、失败以及被拒绝。
我们从书本、课程和教育机构获取的信息。
我们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和公告等媒体从社会中获得并积累起来的信息。
我们的生物学倾向性。
一、生物学方面的倾向。
尽管并没有造成消极思维的某一个基因,然而生物学方面的因素确实可以影响到我们对情况做出反应的方式,从而最终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例如,有些人存在一种容易焦虑的倾向。于是,他们倾向于关注潜在的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比别人更容易把某些情境看成是有危险的。同样的,具有抑郁症倾向的人更容易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经历。容易羞怯的人对他们从别人那里接受到的信息更敏感,并容易从中体会到拒绝和责备。
二、我们从社会得到的信息。
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从社会得到的更多信息影响了我们的观念,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感。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所描绘的形象强调了下面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工作要体面,薪酬要高。
要苗条、年轻、富有吸引力。
要有钱,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要受到众人尊重。
家庭关系要和谐、幸福。
很多人吃这一套,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关于ABC模型。
当我们的日常审过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的认为,是那些发生了的事情使我们感到难受。例如,当我们感受到愤怒或忧伤,我们会认为是别人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受挫或忧伤,我们倾向于责怪自己的处境。然而,并不是人和事让我们喜悦或悲伤—它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其实,是我们的认知绝你度过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为了阐明这一理论,有下面的“A-B-C”模型进行说明。
A代表“前因”,引发反应的情况。
B代表“观念”,我们对该情况的认知。
C代表“结果”,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尽管我们倾向于责怪A“前因”造成了C“结果”,其实是B“观念”使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感受,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设想你约会要迟到了,你感到很着急。
A:前因:约会将要迟到;
C:结果:焦虑、烦躁、开车鲁莽。
你感到焦虑C,并不是因为你将要迟到A,而是因为你认为自己必须守时并且担心迟到的后果B。在这种情况下使人感到焦虑的典型观念包括:“我必须守时,如果我迟到了,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不论何时,我都必须得到每个人的赞赏,如果他们对我有看法,那可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