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感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9期“生”专题活动。

人间最美四月天,又是一年清明到。

此时,梨花风起,桃红柳绿,我们祭奠祖先,踏青寻春。

遥想长辈们的一生,不免感怀自身处境。

年少时,只盼着看春景,赏春花。而有了年纪,渐渐明白,人生就是一场周而复始的循环。

有人历经过动荡,有人赶上过饥荒,有人乘着时代的春风当了把弄潮儿,也有人在庸常中被生活的重担碾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处,生而为人,谁的路都不好走。但最终,我们也将和长辈们一样,一步一个坎儿地跨过去。

在所有节气中,清明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它像一味药引子,引着人去思考一些终极话题。

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时间,抑或是关于活着的意义。

《庄子》里讲过一个故事,一次出巡时,尧帝被百姓们祝福万寿无疆。但尧帝却笑着说:我可不想活那么久。见众人不解,他解释道:寿则多辱,这对我来说并没有意义。人活一世,若一味执着于“生”的享乐,便会对“死”萌生恐惧。

这也就不难理解,庄子在妻子去世后,面无悲戚之色,反而鼓盆而歌。因为他懂得,人如草木,生死便如四季更替一样,有始有终又循环往复。

生活中,有太多人陷入虚无主义,觉得早晚都是死,还努力什么?这些人躺平不敢躺,卷又不愿卷,在犹豫间徘徊不定,最终活成了费孝通笔下的那类人:既不能痛快活,又不能痛快死。但也有人领悟到,生命如草木,自有一派气象——要扎根,要破土,要迎接阳光雨露,要经历严寒酷暑。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是余华说的:活着就是活着。

人生就是去经历悲欢离合,去感受现实碰撞,去体味每一个当下。哪怕人生的终点都一样,但人生旅程却因经历而更为丰富。我们不忌讳谈论死亡,是因为有足够的勇气;不惧怕生命消逝,是因为已有了足够的体验。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句诗:“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也就是说,清明节其实是清明、上巳与寒食三个时节融汇而成。正因如此,清明节便不再只是“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还多了一层更为开阔的意义。那就是,感知春的生发力,迎接万物对人的滋养。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每次上完坟,回程的路上,总忍不住逗留。放一会儿风筝,赏一会儿春花,或是随手挖一点野菜,摘几个野果,脱去厚重的外套,感受久违的放松。或许生活的压力依然在,但融融的春意里,一切都可以暂停,一切都可以暂忘。令人伤感的回忆,被忽然飞来的小虫打断,对生命的感伤,也随阵阵轻风消散。内心在此刻被安抚被滋养,人也像地里的麦苗,有了向上生长的劲头。

有人问,为什么清明节要在春天?

看到一个高赞的回答:因为,所有的感伤与沉重的思索,都会被春天治愈。更准确地说,一切不开心不如意,都敌不过蓬勃的生命力。允许能量自由流动,允许生活热烈绽放,这才是清明的意义。

自古以来,一到清明,人们总是颇有感慨。一边喟叹“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边歌咏“梨花落后清明”;一边是感怀故乡故人的惆怅,一边又被勃勃的生机疗愈。

看过一则关于人生的妙解。有人问智者:什么是生活?智者答:生活,就是哭着生下来,笑着活下去。春生秋落,不息不止。

你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天顺其然,地顺其性,一切都是那么地刚刚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节,总是会想起这句诗,清明节少不了扫墓,扫墓不只是一个传统,更是...
    不是无为阅读 263评论 0 0
  • 今日是清明节。中国人感恩的节日。 我们在这一天缅怀先人,记念我们的烈士。 据说清明是因介子推而起。我觉得即便不是,...
    平平静静安安阅读 279评论 0 0
  •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今时清明不似往年。在这潇湘之地、湘江岸旁,没有那杏花散落、微雨蒙蒙,有的只是微风,只是晴空。温暖...
    牌七七阅读 609评论 0 1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总会想起杜牧的《清明》。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节令,此时,草木萌...
    溪儿妈阅读 137评论 0 1
  • 2020年4月4日 晴 日更第三天 庚子年清明节,全国于清明10时抗击疫情牺牲的白衣烈士们默哀三分钟。 在我管理的...
    乘风投资笔记阅读 22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