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功利性与无功利性 “文学”,通常我们意指文学作品。它是一种人类继续进行之中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但以它所涵盖的活动而言,其实还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欣赏.因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目的性的活动,同时也为了另一个目的性的活动,而受到价值的衡量。
即使我们对于所谓文学作品的内容,从现象与描述的观点,有一种初步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已经真正地把握了文学之为文学的物质,因为一切人类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目的性的,只有透过其所以活动的意图的掌握,否则我们并不能真正对此活动得到充分的了解.这种情形,除非我们事先知晓赛球的规则,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了解一场球赛;虽然从纯粹现象与描述的观察,我们的确也能够看到:有一群人绕一个球,跑来跑去.所以纯粹现象与描述的观察,因此是我们了解文学的基础,但是在这种基础上,我们更需要从价值与规范的观点,实际掌握文学活动的根本意图,这种意图就是在于一种文学美的追求,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的审美。
那人们为什么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功利性点评呢?总的来说,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人有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人们欣赏文学作品,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肯定自己.马克思曾指出,人类的生产区别于动物的生产,就在于人类是有意识的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发展着而且部分地第一次产生着人的主观的感受的丰富性。黑格尔也讲过,对于供群众欣赏的艺术作品,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思想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现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共鸣。
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而无功利性表现在,文学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上利益满足,文学的这种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但是,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它的功利性在于,它反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郭沫若指出:我承认一切艺术,虽然貌似无用,然而有大用焉。”这里的貌似无用,即指表面上的无功利性,而有大用,则指实质上的功利性,文学的这种大用在于,它可以唤醒社会,鼓舞革命,即唤醒和鼓舞人民参与变革世界的实践。任何时代,文学作品总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社会发生影响,这影响都是功利性的.即使欣赏艺术形式,也不是与功利性绝然无关。
欣赏者对某种艺术形式的爱好,总是同这种形式适宜于表达某种内容,以用符合他的艺术趣味相关联.鲁迅翻译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写了一篇序言,对美与功利的关系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用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科学地分析而被发现。所以美的享受的特殊性。 因此,无功利性是直接的,功利性是间接的,这就是文学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