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完《我与地坛》,忽然意识到,史铁生老师走了许多年了。8年前,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而初次读到这篇散文时,我还是个少年。而今再次读起,彼时的懵懂少年已然趟过了应该是最绚烂最有活力的一段生命之河。我常觉得,花季雨季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仅仅是因为它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往后的日子中,将会被某些人或固定的模式所束缚,发展的自由将被限定或束缚到一条线,生命之河不再拥有少年时那种欢腾跳跃的景象。
读史铁生,我读到的是思想的厚重和文字的沉炼。第一次考虑生死含义,便是读《我与地坛》时所触发。我会将自己带入到那个情境中,在那坍圮的高墙下,在那苍幽的柏树间,我坐着轮椅,气急败坏的思考生死的深意,然后慢慢静下来,直到发现了的四季变换,观察着那些来来去去的人,一遍遍的追问灵魂,在旷日持久的冥思中,沾染上一丝佛教徒的味道,最后好像得到又好像没得到的答案。似乎生命中有太多的事都是这样,只有一些景象,一些事实,一些只言片语,都是无法追寻到明确的源头或者答案的。然后我的灵魂就会离开轮椅,看着不知是史铁生老师还是我自己的那个坐在轮椅上的人,充满同情赞许和敬仰。在对意义的探讨上,史铁生是我的启蒙老师。
《我与地坛》一书收录的散文,是需要一字一句来读的,每个字都无可挑剔和无可替代,更换一个字都失掉了他的韵味。“太阳也不疲惫,把大树的影子缩小成一团,把疏忽大意的蚯蚓晒干在小路上”。这句曾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读过的书中,小说中最推崇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散文中唯有《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