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总结新时代周边工作的历史性成就,科学擘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蓝图,为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不仅是对过去十年“亲诚惠容”理念的升华,更是中国在全球变局中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宣言,标志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迈入深化周边治理的新阶段。
一、历史性成就:从理念创新到实践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以“亲诚惠容”为核心理念,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17个周边国家达成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合作紧密的“两大集群”。这一成果的取得,源于以元首外交为引领的全方位合作模式。例如,中马两国在共建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实现政治互信、经贸互通与人文交融的“三轨并进”;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带动直接投资超250亿美元,创造23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南亚区域发展的“稳定器”。这些实践印证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前瞻性,也为全球南南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时代方位:变局中的战略定力与责任担当 会议指出,当前中国与周边关系处于“近代以来最好时期”,但世界变局与周边格局深度联动,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面对美国单边主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与周边国家共同反对“强权即公理”,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与此同时,中国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将周边定位为“发展繁荣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点、外交全局的首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键”。这种战略定位,既体现了统筹安全与发展的辩证思维,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意识。
三、行动路径:“五大家园”愿景下的多维合作 会议提出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的共同愿景,并围绕四大领域部署具体举措: 战略互信筑基:支持周边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以对话协商管控分歧。如中国与中亚国家通过“中国-中亚机制”深化战略对接,推动上合组织成为区域安全合作的典范。 发展融合赋能: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核心,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已证明,基础设施联通能有效激活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安全合作护航:倡导“安危与共、求同存异”的亚洲安全模式,通过联合反恐、网络安全等合作应对非传统威胁。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进展,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人文交流凝心:简化签证政策、扩大留学生交流规模,促进“民相亲、心相通”。蒙古国民众对“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热切期待,印证了人文纽带对双边关系的催化作用。 四、全球启示:亚洲价值观与多边主义的新范式 中国周边外交的深化,不仅服务于民族复兴,更为全球治理贡献东方智慧。会议强调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亚洲价值观为遵循,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中国-东盟关系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且双方在数字转型、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协同创新,证明不同制度国家完全可以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共赢。这种以发展为导向、以文明互鉴为根基的合作模式,与某些国家搞“小圈子”“脱钩断链”形成鲜明对比,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提供了新路径。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周边外交从“谋篇布局”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正以命运共同体理念重塑周边秩序,将亚洲打造成“稳定的板块、发展的高地”。这一进程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战略依托,更将推动21世纪成为共商共建共享的“亚洲世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同行的故事,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