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婆婆过年是在阜阳小儿子家过的。因为过了年,我们要给儿子订婚,而她,在小儿子家也呆够了一个月,所以,我们顺理成章地要接她回来。
提前打电话询问:初三去接你可好?
“好。”
结果年三十下午,我们应姐夫的一再邀请,来阜阳和他们过“晚”年,年初一,就不能不去看望同城的婆婆。于是,去超市给两个孩子买了吃的东西,和姐姐、大姑一块又驱车前往小叔子家。
一进门,婆婆就笑眯眯地迎上来。大姑故意问她:“给回家?”
她笑着说,回家。
这里面有一个梗,婆婆并没有注意到。大姑原来和她叙话,跟她说“你哪个儿子的家都是你的家。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在哪里都踏踏实实地过。”但是,在婆婆的意识里,我们的家是她的家,是她的大本营,女儿家和小儿子家不是她的家。这种想法很让他们心里难过,觉得婆婆偏心,心是放在我们家的。
我们都在聊天,婆婆自行把东西都收拾好了。弟媳看到后,把大姑拉进去,看婆婆的行李。弟媳非常生气,因为她感觉自己好吃好喝好款待,怎么就不让老太太心生留恋之情,而是归心似箭。
只有我知道端倪,昨天大姑说弟媳和小叔子说她脑袋里不知道整天在想啥,唉声叹气,大过年的老是说“还不如死来”,我知道她在小儿子家一定吃的好,但是,却过得不舒服。个中原因就是他们忽略了精神方面的供养。
婆婆二子一女。在她心目中,女儿是人家的人,是亲戚。当初公公去世的时候,她就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该回来继承遗产。这是一个和女儿不亲的母亲。人家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我婆婆,和女儿的关系不要说小棉袄了,连件衣服的温暖都没有。谁让姐姐小时候都是婆奶奶和大姑带大的呢。
但是儿子不同。俗话说:皇帝的长子,百姓的幺儿,是最独得恩宠的。毫不例外,小叔子也深得父母的宠爱。结婚的时候,给他们在阜阳买了一套婚房,并帮忙带大了他们的孩子,但是,小叔子却总是说他们从来都是靠自己,是自力更生奋斗的。父母什么忙都没有帮。婆婆在他家里,他们并不是有话没话找话和她聊聊天,家长里短的,让她放松,而是一说话就拿话压制她,“冲撞”她。
而我知道老人其实不图吃穿,不在乎锦衣玉食,而是希望受到善待,所以,她习惯在我家生活,就把我们家当她的家。
说好了吃过中午饭就回去,结果却没走成。说好了初二一起去大舅家拜年,索性就初二一起出发。让她明天坐小儿子的车走,我们从鼓楼出发,殊途同归。小儿子又和 她商量多过一天,后天和他们一块回颍上。可是,她断然拒绝,一天都不要多呆。还说,以后再也不来了!
到底这一个月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小儿子小儿媳认为自己是好吃好喝好待承,而婆婆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说出再也不来了的话?我还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