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曾写道:
“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世人总是习惯了“争”,却在“争”中迷失了自己。
不争,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01 不争,是一种智慧
不争,未必代表着我们懦弱,而是我们不想将时间浪费在冲突上,避免遭受纷争。
不争的人明白了,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依靠“争”来获取,相比于“争”,时间更有说服力。
《恰到好处的孤独:每天读点叔本华》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甲和乙是同属于一家公司的设计师,甲才华横溢,淡泊名利,乙则爱耍小聪明,喜欢与人争小利。
甲将时间都用在了设计上,即使是休息的时间他也会随手涂鸦。
有一次,他将即将完成的一幅作品忘在了办公室。
一周后,乙升了职,当甲看到乙的作品时感到很错愕,原来乙的那幅作品正是甲曾经忘在办公室的那幅。
很显然,乙抄袭了。
其实,乙每天都活在惊恐中,生怕甲揭发他,可甲并没有这么做,当乙问甲为什么没有揭穿他时,甲是这样回答的:
“虽然你抢走了我的机会,但我不能因此毁了你的一生。如果我一直耿耿于怀,无非是浪费时间罢了,而这段时间我可以做很多事。”
果然,半年后,甲的设计获得了更高的荣誉,被升为设计总监。
习惯了不争的人,正是因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才愿意舍弃,获得更大的天空。
越愚钝越喜欢争,争来争去两手空空,越是聪慧者越不喜欢争,最后反而能活成人生的赢家。
02 不争,是一种格局
“心有山海,静而不争。”
是你的不用争,不是你的争也争不来。
喜欢争抢的人,短期内看是对自己有利,长远来看却祸害无穷;不喜欢争抢的人,眼前看起来不占上风,却能在未来的某一刻获取最高的利益。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邬先生给四爷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一位老爷子生了一群儿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的老爷想要在众多儿子中找一个接班人,来管理自己的家产。
可当家人只有一个,钥匙也只有一把,儿子却有一大群,叫人犯了难。
而这个时候,儿子们那是争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可众多儿子中却有一个例外,他从来不去争,而是默默地跟随着老爷做事情,帮老爷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这一切,老爷都看在了眼里,最终将钥匙交给了这个不争的儿子。
《道德经》有云: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是一种格局,让人能够站立在更高的高度去看待世间的事。
苏轼有句话:
“君子所取者远,则心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越想成事,越要克制和冷静,不要因为争一时的痛快而放弃了更高远的目标。
当一个人越不在乎什么的时候,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安宁,能表现出独有的品质,将自己的能力修炼到足够大。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为而不争,正因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03 不争,是一种境界
南怀瑾曾说过一句话:
“生命,只有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不争,是人生至境。”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六尺巷的故事:
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和隔壁邻居吴家素来是好朋友。
两家院落之间,有条不宽不窄的巷子,供两家人出入使用。
有一日,吴家想要扩建自己家房子,就想占用这条巷子,而张英当时不在家,家人试图阻挠吴家的占用。
原本和睦相处的两家人,在争执中差点断了关系。
张英得知了这件事,从千里之外寄回来一封信,告诉家人: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信后,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而吴家也主动让出了三尺,从此留下了“六尺巷”的千古佳话。
处世不争,能避去事端,懂得退让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行走于人世间,不争不抢,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浮华名利刀兵相向,宽心以待,才能守住人生的云淡风轻。
水不争,却能包容万物,太阳不争,却能照耀大地,处世不争,能得一方净土,让自己从容自在。
生活原本风起云涌,可人赤条条来,赤条条走,再争,又能带走什么呢?
英国诗人兰德有一首诗说: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生命短暂,别让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不值得的事情上,还不如在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中过自己简单而快乐的小日子。
不争,能彰显你的大气,不争,能提升你的格局,不争,能让你坦然面对一切,无愧于人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