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孩子停课不停学,于是亲子问题慢慢地尖锐起来。每天都忙于和孩子的沟通交流,希望他们能在家里多学一点,多做一点,憧憬着美好的结果。但是大家发现了吗,越想他快一点,他就越慢,每天跟他们耗着,使出浑身解数,一天下来,发现很累,然后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感叹生活,能不能简单一些呢?孩子们可以自觉一点吗?
知道——情感账户吗?
” 情感账户是一个隐喻。在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有情感账户。不论你是否意识到,在人们初次相识时,彼此之间就开设了账户。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你必须把每一次人际交往,都看成是在他人情感账户内存款的一个机会。“
我们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情感账户,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的孩子,和你的爱人,和你的同事,和你的朋友。情感账户的存入比较富裕的,偶尔一次大支出,比如吵架,那冷静下来就没事了。情感账户已经处于透支状态的,很明显经不起任何的波浪,哪怕是一句话就能带来一场血雨腥风。我们通常只会指责表面上的过错方,但是真的都是过错方的责任吗?“清官难断家务事”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一个家庭里,事情并不完全从对错来判断?
暂且我们把存入账户里的物质称作情感,包括信任、爱等等。那么哪些是支取,哪些是存入呢?每天早上给家人一个问候,一个拥抱——存入;每一次亲子活动,每一次跟孩子的倾听——存入;一起看书,一起听音乐,一起看电影,一起旅行——存入;写一封信,为他买一件喜欢的礼物——存入;每一次对于孩子进步的鼓励,对于家人的基于事实的赞美——存入。现在让我们来想一想,每天我们有往对方的情感账户进行存入吗?
“今天作业怎么这么晚还没有做好,早上出门前不是说了吗,晚上回来检查,为什么一个字还没有碰,这是我的最低要求了,还要我怎么样?” 这样的情景在家里并不陌生,父母为孩子作业的问题愁白了头发,白天上班晚上带娃,拼命地分配时间,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半来用,可是孩子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很抱歉,这样的交流也是对情感账户的一次支取,往往这么说话的双方,他们的情感账户已经是透支了。
还有哪些是支取呢?对孩子一次大吼,一次不信任——当然是支出;”爸爸,能陪我***一下吗?” “没空,自己做一下吧!” 对于孩子鼓起勇气提出的一次求助或者邀请的拒绝——这也是支出。
那天和孩子爸爸交流这个问题,他表示很认同,我问他,你是怎么在孩子们的账户里存入情感的呢,他思考了一下,说:“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每次都会提供帮助。比如背书,比如学校的活动。”我说对的,这也算是存入的一种,可是我觉得怎么还是透支呢,孩子爸爸笑了笑说:“就是每次存入不多,支取太多,变得透支了。”哈哈哈,真的是这样,爸爸每次都是黑脸,我对孩子们没办法的时候,都是由爸爸来吼两句,就管用了。
回忆一下我们一天跟孩子的交流,早上出门拥抱孩子了吗?每天有抽出15分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和心声了吗?很快你就发现,除了问他**作业做完了吗?怎么又看电视了?作业做得这么慢整天就知道玩。就很少有其它对话了,而这些都是支取,你有存入吗?
这点当我和孩子讨论时,他激动地差点掉泪,“妈妈,你说到我心坎里了!“他的反应让我心疼,妈妈跟你的情感账户也需要存入啊!
某一天在路上突然想起一句话,”吃亏就是福”,现在用情感账户来理解这句话就太容易了,你对人家的一次吃亏,等于在你和对方的账户里存入信任,我们中国人可能会说”那我欠你一个人情,以后有事尽管找我”。
还有些人,TA的人缘非常好,仔细观察一下,TA一定特别会在每一个人的情感账户里存入。所以当TA需要帮助的时候,每一个有足够存入的朋友都会助TA一臂之力。羡慕不来哦,这是人家平时点滴积累的。
这样一说,明白了吗?你脑海中此刻出现的矛盾,我想你们的情感账户一定需要更多的存入,怎么存入?那就要自己去琢磨喽~~~~用心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