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追求的是什么?

昨天讲《斐多篇》中时提到苏格拉底认为肉体时阻碍灵魂看清事物本质的阻碍,所以应该克制肉欲,用灵魂去看。这样就能看的更加透彻,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哲学家们要高于普通人,无论是从知识来看还是从眼界来看,所以柏拉图才认为应该由哲学王来担任国家的领导者。这与道家并无二致,道家也提倡寡欲,就像庄子一样,庄子拒绝楚王的邀请这一典故也不需要我再多说了,他一生都过得很清贫。

但在昨天那篇文章中有许多东西没写完,但却草草了事。在这篇文章里,我就来简单的补充一下。昨天我说到老子追求的婴孩的状态,不是刚刚出生的婴儿那样的状态,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无知的状态。

要说明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从文本出发去思考,只有去看看其他的学说,从心理学讲起。前面的文章讲过一元、二元与三元关系理论,如果不知道的也可以去看看。婴儿就是处于一元关系之中的一个人。

简单的说一说,一元、二元乃至三元关系都是在“你”“我”“他”之间转化。一元关系是所有关系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认识到“我”的存在,而不能感知到“你”与“他”的存在;二元关系认识到了“我”与“你”的存在,而感知不到“他”的存在;三元关系认识到了“你”“我”“他”的存在,这是最健康的关系。但需要一提的是,处于一元或二元关系的人感知不到他人的存在不是认识不到他人的实体存在,而是感觉不到他人是比较好的。

而婴儿很明显就是处在一元关系中的人,这时他感受不到“你”与“他”的存在,也就是整个世界只有“我”存在,只有我是正确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种自恋感,像佛陀在菩提树下开悟时所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是一样的。他人都要跟着我的意愿来,否则就是坏的,就是我的敌人。那么,这样强烈的自恋感,绝对不是老子这样的人所追求的超脱的境界。那么老子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面这段话是出于《道德经》里的,也非常容易翻译,一言以蔽之,老子想告诉我们“物极必反”的一个道理,所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与之争”。这与一元关系里的自恋绝对不是一回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可以想象,人的一生,从婴儿到青少年再到结婚,这就是很明显的从一元关系到二元关系再到三元关系的一个过程。从平常来说,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个处在三元关系中的人,虽然其中还涉及到许多,但我认为大概可以讲的清楚。处于三元关系之中的人,而自恋、性与攻击性是他们表现出生命力的唯一途径,但这三件事在我们的文化中却是属于恶的事情,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文化这么反对却还是有着这么多人去追求。

而老子所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的:“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