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出生就开始独立地自我形成与发展,而是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有很多种,其中,人人都要经历的称为“基本社会化”。这是人从出生时的“自然人”通过抚养、教养和培养,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对人进行社会化的主体,首先是家庭和抚养人,紧随其后的是学校和老师,最后才是复杂的社会和各种人。而心理的发展则需要经历四个重要台阶。
一.情感,需要抚养。
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主要由家中的哺乳者来完成。情感抚养是在孩子还不能自主行动的情况下,发出每一次呼喊时,抚养人能及时回应并照顾到位。当情感抚养到位时,孩子就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声音和相貌,因为这个人是他快乐的来源。这样持续四个月到半年,孩子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份情感——依恋。这是初来人世间的人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情感。孩子依恋的对象就是自己稳定的抚养人,只眷恋并信任这个人。
当依恋情感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心扉就比较开放,容易继续发展亲情、伙伴情等。而且,当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后,抚养人就有资本对孩子说“不”,为下一个台阶即性格教养奠定基础。
可以说,依恋情感是人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其他心理内容发展的基础。最重要的是,情感是人性的核心,有情感就有人性,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第五章有详细解释)。当然,依恋只是一种初级情感,人的情感还需随着性格、能力、自我的发展继续完善,若最终能形成一种社会情感,即拥有博爱的情怀,就达到人类情感的最高水平了。
二.性格,需要教养。
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主要由孩子所依恋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完成。0~3岁主要是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爱是一种心理营养,但它不是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给到一定时候就要有所收敛。所以,从三岁左右开始,就要对孩子进行性格教养。
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因此,若无情感抚养作为基础,亲子关系存在缺陷时,性格教养就难以为继。教养孩子的人若有亲自抚养的背景,对孩子有一种情感控制力,就比较容易避免性格教养过程中的麻烦。
所谓性格,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人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索要一个喜欢的东西时,若是以哭闹的方式获得满足,会养成一种性格;若是哭闹无用,以跟人商量或自己努力的方式获得满足,则会形成另一种性格。所以,对初涉世事的幼儿来说,抚养人在满足他任何要求的同时,也是在教他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待人处事,为他建立一套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行为规范。一旦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成为有教养的人,孩子日后就比较容易融入群体和社会。
三.能力,需要培养。
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其中,智能是基础性能力,具有遗传的背景;特殊能力是具有个人天赋色彩的能力;技能则需要后天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也就是说,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努力。其中,个人的刻苦努力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有良好的性格教养作为基础会顺利得多,否则容易半途而废。
虽然能力有高低之分,但谁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给每个人赋予了多种生存的能力。当然,老天同时也设计了让人须经努力才能获得的环节,甚至让人经历过痛苦和磨难之后才明白,上天是不会直接给人送“馅饼”的。一个人纵有天赋,后天若不努力学习和训练,那种能力只会在他名下,不会到他手中。
能力与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关,还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水平。因此,能力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是人生第三个很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帮助孩子寻找他们的心理特长,鼓励他们从小就刻苦努力,通过教育、训练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个人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值。
四.自我,需要修养。
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在前三个台阶的基础上,一个人自我的修为会决定人生的高度。
自我,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人一旦成年,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己来独立判断或决定,其结果好坏通常要由他人和社会的反应来衡量。个人的判断或决策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那么,如何让自己不断进步呢?鉴于人成年后认知能力基本成熟,可通过调整对外界、对自己的认知来自我提升。如古代圣贤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从上述可知,人的心理发展是从被动接受养育和教育到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受外部影响到自己修身养性。这是一个逐阶晋级的过程,人生最后的高度取决于前面基础性台阶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