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约练第七次)
婴儿期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时期,是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心理的发展是以生理的发展为基础的,那么婴儿期生理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婴儿出生时的大脑重量是350-400克,相当于成人的1/4,三岁时已经接近成人,大脑在这个阶段形成很多的突触(树突、轴突),这些联系的形成保证了孩子治理的迅速发展;身高,体重发生了巨大变化;脑电波在五个月的时候出现α波。α是人在清醒时的脑波,比方说学习的时候人的脑波就是α波。五个月以前的孩子没有α波,80%的时间用于睡觉,五个月之后,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活动增多,开始与人交流,获取信息。
二,婴儿期动作的发展(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动作)
婴儿初期的动作主要是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吮吸、抓握等。挠脚心、手心时,婴儿的反应不是向内缩,而是往外展开——巴宾斯基反射。巴宾斯基反射(Babinsky reflex)是新生儿反射的一种。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后跟向前轻划过新生儿足底外侧边缘,其大脚趾缓缓上翘,其余脚趾则呈扇形张开的反应。因法国神经学家巴宾斯基发现而得名。最早可见于4个月~6个月的胎儿。约在出生后6个月~18个月该反射逐渐消失,但在睡眠和昏迷中仍可出现。2岁后为足蹄反射所代替。此时若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一般是锥体束受损害的表现。临床上可用这种原始的屈肌反射来检查患者的锥体束机能是否正常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意义
1.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交流获取信息)
2.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如果五六个月时巴宾斯基反射还没有消失,孩子就有脑瘫的危险)
3.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手段,如用嘴品尝所有东西;爬、走、触摸等可以增大孩子的活动空间,改变角度。
4.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直立行走不仅让孩子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事物,也可以与更多的人交往。可以用动作表达想法。
(二)婴儿大动作的发展
头尾原则:从头到脚的顺序
近远原则:
大小原则:先是躯干会活动,大肌肉群控制跑跳,后会拿筷子等精细动作,由小肌肉群控制
(三)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六个月的时候能把大拇指和其他的四指分开。
动作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内部的生理发展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外部的训练是没有效果的,拔苗助长的超前教育常常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动作的发展使婴儿感知觉迅速提高。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1. 视觉的发生与发展
4~5月的胎儿有视觉
刚出生的婴儿最适应的视觉距离是被妈妈抱在怀里时脸与脸的距离。
3~4个月的婴儿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6~12个月的婴儿达到正常人的视力范围
2. 听觉的发展
6个月的胎儿有听觉
0岁就有视听协调能力
3~~6个月的婴儿对于声、像吻合的物体能长时间地注视
0~6个月的婴儿能辨别音乐中旋律、音色、音高
3. 其他感觉的发生和发展
(1)味觉
胎儿3个月开始发育味蕾,出生就偏爱甜的东西
(2)嗅觉
胎儿末期已具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
4天开始喜欢母亲身上的气味
妈妈不在身边时,穿过的衣服(内衣)对大哭不止的孩子有安抚作用
(3)肤觉(尿布湿了会哭)
胎儿4~5个月有触觉反应
0~3个月的婴儿有初步的视触协调能力
4~5个月的婴儿视触协调能力已发展起来了
(二)婴儿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
七八个月的孩子有了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视崖实验:两个月的孩子在视崖边心跳变慢,而会爬的孩子在视崖边心跳变快,这是为什么?两个月的孩子还不会爬,没有被摔过,他不会怕,而是感到好奇;已经会爬的孩子有过被摔的经验,看到视崖就会怕。
人在好奇的时候心跳变慢,在恐惧的时候心跳变快。
四,婴儿注意的发展
婴儿偏爱注视人脸,因为他们对曲线、轮廓线和复杂刺激感兴趣。
孩子一岁时的注意力时长可以达到20~30分钟,真正的有意注意在三岁以后出现。
讨论:孩子可以看电视,电脑吗?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婴儿期过多接触电视或电脑,尤其是电视,孩子后来就容易出现注意缺陷(可能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也会受限。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不与人交流,孩子的语言发展也会迟缓。
五、婴儿记忆的发展
(一)胎儿8个月已有了听觉记忆
(二)3~6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6~12个月,婴儿的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延长
认生说明他能记住亲人的样子。
开始有模仿性动作,这也是长时记忆的表现。
六、婴儿言语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
0~12个月是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期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韵母/元音
(2)呀呀语阶段(4~8个月) 声母\同一音节
(3)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 近似词的音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期
1~1.5岁,理解言语发展的阶段
能听懂大人的话,吵他他会生气,但还不会说话
1.5~3岁,积极言语能力发展的阶段
不完整句:
单词句:1~1.5岁 球球、抱抱
电报句: 1.5~3岁 妈妈鞋、娃娃排排坐
熟悉的人才能听得懂
七、亲子依恋
(一)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占65~70%)
2. 回避型依恋(占20%)
对爸爸妈妈的到来和离开没有反应
3.反抗型依恋(占10%~15%)
妈妈走他哭,妈妈来他还哭;抱着他,他哭,不抱他他也哭。非常矛盾!
(二)心理学家鲍比(Bowlby)等将婴儿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0-2岁期间的希望品质能否形成,取决于他与抚养人的亲子依恋是否建立)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见到陌生人会躲、退缩
这说明孩子在六个月以后,开始跟抚养人形成特殊的情感依恋关系,即亲子依恋。
(三)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恒河猴的实验
灵长类动物需要爱抚,人类也是如此。皮肤的接触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恋。
皮肤饥饿理论:每天拥抱别人八次,满足皮肤的需求
安全型依恋的表现:
婴儿期——更积极,更有兴趣,更少发脾气
儿童期——更自重、热情、积极、更受欢迎
缺乏依恋的表现:
婴儿期——迟钝、少哭和发声,姿势僵硬,语言迟缓,孤独,情感饥渴(爱哭)
儿童期—依赖、攻击、脾气暴躁、欺骗、破坏行为。也可能是非常依赖、缠人。
恒河猴实验(亨利·哈罗)
依恋是孩子形成希望品质和信任感的基础。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感觉父母是可以信任的,外部世界是安全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父母和这个世界。
八、婴儿早期的气质表现
托马斯(Thomas)、切斯(Chese)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容易型(40%)
爱笑,容易抚养,容易互动,容易接收新的刺激
(2)困难型(10%)
爱哭闹,磨人,脾气急躁,
(3)迟缓型(15%)
安静,闷闷的
另有35%的婴儿属于中间型。
了解了孩子的气质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养育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好的品质,建立安全型依恋
九、婴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睡觉时能分泌更多的生长素,大脑的快速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营养不足会导致智力受损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容易型多互动,困难型多耐心,迟缓型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粘液质,尊重他的节奏
(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
突触形成后并不是永远都在的,用进废退。所以孩子不要总是抱在怀里,要尽量多的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孩子走出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