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了职场修炼里古典的课后,特地找来了他的两本书,趁着端午假期读完了第一本《拆掉思维里的墙》。感叹于新东方的人才济济,前有俞敏洪徐小平这样的英语及人生导师,后有李笑来古典这样的帮助年轻人寻找人生方向的老师。
每每读到一本好书,都觉得相见恨晚。每每看到一位优秀的作者传达他的思想,都希望受到新的指导和鼓励。
Q:这本书谈了什么问题?
A:古典谈到我们都生活在时代的“轮下”,会遭遇不公平或者加速奔跑的境遇,有时力不从心,有时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因为时代的车轮可以轻易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做尘土,且不偿命。中国的这四十年是西方几百年来走过的路,而且这轮子势必要越跑越快。我们要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好好爱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然后爱更多人。每一个微小的正能量的加总,是可以改变车轮方向的,让它驶向更美好的世界。
Q:作者具体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A: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跟吸引我,讲到如何面对恐惧。总体来说,年轻人有三大恐惧:没有房子恐惧、没有爱人恐惧、没有职业安全感恐惧。作者见招拆招,依次分析了我们的这种恐惧只是被奇怪的逻辑绑架的结果。比如巴菲特的妻子苏珊支持巴菲特先投资后买房,以强大的例证打破了没房子就没安全感的恐惧。
恐惧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恐惧事情本身。第二个层次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第三个层次,也就是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比如,没有房子就结婚,我会感到恐惧。这件事情本身让我们恐惧了吗?显然没房子的时候你也住的好好的,也是有地方遮风避雨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恐惧?这个恐惧来自我们的社会性因子“比较”。我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房子才结婚的,我没有房子就结婚,岂不是证明我找了个不怎么样的男人。我过的不如别人。我接受不了自己结婚的时候,比别人差的事实,所以我也要套房子才能结婚。其实你不是为了没房子这件事情本身恐惧,你是害怕失去这件事情背后的价值,证明你嫁给了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男人或者这个男人家,这件事情会让你很没面子。所以你真正害怕的是没面子。看吧,就没面子这么一件小事,要跟安全感扯上这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真正面对恐惧的时候,要分析恐惧,直面恐惧的真正原因。因为恐惧是这样一个懦夫,当你触及它的底线,接受事情最坏的结果,然后开始准备和它大干一场的时候,它早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书中给出了6个提升安全感的tips:小范围地冒险;远离太容易获得的安全感(过于关心父母,永不犯错的任务,养老般的工作);少看凄惨电影书籍,远离没有安全感的人,看干净明亮的电影和书籍,跟简单快乐的人相处;做一个恐惧保险箱;做成功日志;直面恐惧,彻底反弹。从更高的层面谈安全感,安全感是给回来的,不是拿回来的。如果你准备从父母、老公、孩子那里获得安全感,那安全感是求不来的;但如果像刘丽一样用自己微薄的洗脚收入资助一百多名贫困儿童,那么安全感是可以给回来的。
而后,书中阐述了几个关于“心智模式”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乐趣,有趣的人和无趣的人有什么区别。比如,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心智模式的意义。
什么是乐趣?interesting的真正含义是你正在(ing)以最高级的状态完全(est)沉浸在(inter)一件事中。这种状态也叫心流(flow)。乐趣本身是不计结果的全情投入。有趣的人就是了解乐趣本身状态的人,他们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投入-成功-收获或者冒险-投入-不成功-乐趣智慧。所以一个有趣的人,行事的关键是投入,而投入的关键是配置时间资源而后才是其他因素。每每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没有目标后知后觉地懒散地面对这个世界,最关键的原因是把时间投入到不需要投入的资源上。比如,无意义地看电视,跟bf生气等等。而无趣模式的行事模式是冒险-担忧被迫-成功-更大担忧或者冒险-担忧被迫-失败-恐惧。我高中时期的学习就是这个状态。哪怕是考了第一名,马上会感到更大的担忧,而且还会在周记中谈到自己并不会因为第一名而开心相反是更大的担忧。害怕失败比失败本身更让我担忧。如果真正失败了也就一了百了了。比如高考前,很担心失败。可是如果真失败了,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回头来看是一次惬意的经历。
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一般意义上众人所谈到的成功是成功的狭义定义,就是正态分布里的峰值状态。这个峰值状态的面积是越成功越小的。也就是说我们追逐的成功,就是要成为那一小撮优越的人,成为比别人更有钱权名的人。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既然是小概率事件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这种一维的成功只会使追求它的大多数成为殉葬品。但换一种思维模式,将成功定义为更深层意义的价值,而不是一个具象的东西(价格),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宁静这些状态性的词语,那么我们心目中的成功应该是一个状态,而状态就是可以被接近而不可到达的。这种对成功的多维定义,可以使我们的目标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毕竟人生的长度有必要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目标选择。
以上对于“心智模式”的叙述,已经让我们了解了心智模式的意义。心智模式,就是我们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心智模式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因为我们不会用眼睛看到整个世界,所以我们的心就像EXCEL里筛选器一样,设定了一个我们心智上认为应该如此的选项,让后搜索了全部数据。但其实,这并不是事情本身。比如对星座越了解的人,就会越接近他的星座所描述的样子。优秀的心智模式将决定我们的命运。它也可以应用在任何领域。心智模式可以解释我们对待任何一件事情的看法,比如兴趣、比如成功。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状态就是混沌(我很棒)-察觉(哦,原来自己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棒)-醒觉(我需要不断成长,制定计划,树立目标)-超越(每天都离目标近一点)。如何加速一个优秀心智模式的形成,一定是那句老话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啦。
其次,书中还讲到了如何掌控自己的生活。作者说我们要做高脚杯,先做好自己,在影响和帮助别人;而不是漏斗,先失去自己去满足别人。作者举了一个“受害者”模式的例子,我非常喜欢。古典在一个寒冷冬天的晚上坐飞机返回北京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听说古典去中关村非常高兴。而后跟古典抱怨,昨天也是大半夜等了半天载一个乘客去望京,心中非常郁闷。这个出租车司机高兴不高兴全由乘客掌控,载到了去远的地方的乘客就高兴,否则不高兴。他的高兴不高兴全由别人掌握了。也就是陌生人掌握了高兴还是不高兴的生杀大权。那是不是父母就有权掌握我们的生活了呢?古典的观点是,自己的生命自己是大股东,父母亲戚是参股人只能给予意见,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只能是自己。而且当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相左时,要选择我爽,父母暂时不爽,最终会爽的双赢模式。而不是选择我不爽,父母暂时爽,而后大家都不爽的双输模式。
最后,作为新精英生涯总裁,古典肯定要谈谈怎么做职业规划。为了避免,“后来后悔”和“总是开始”两种职业生涯里的悲催状态。我们要在职业生涯的三分之一处之前做出很多的尝试,而在三分之一之后抱定这个选择一直投入下去。以职业生涯38年来计算,前37%的时间段可以作为观察样本,也就是入职的前14年,你还有资本去尝试。也就是说36岁之后,大多数人不适合再更改行业啦。所谓职业生涯,职业规划非常重要。有些人工作就是工作,谈不上职业,就是赚钱混日子,更不要谈职业生涯了。基本就是当天和尚撞天钟的状态。古典将这种工作状态叫做“生命布朗运动”。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去什么地方的人,浸泡在这个世界,因为没有方向,也总是被现实赶得乱七八糟的,这就是生命布朗运动。有时候我们将生命的布朗运动美其名曰,随遇而安。有些人会反驳我,生命本来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为而治也不错啊。刚才我谈到,心智模式是一个筛选器,是一种选择模式。如果你认为,看到生命空的一面更有助于你的幸福,那就看到空的一面好了。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心智模式。在职业规划这一章节里古典还谈到不参加应聘也能找到好工作的小技巧还有让人们认清职业艺术照和职业生活照的本质不同,做出自己换工作时候的理性选择。
Q:说的有道理吗?
A:有道理。四星推荐。助我重新理清了当下的问题,勇于直面恐惧,跳出了自我囚禁的思维之墙。
Q: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准备订阅新精英网,加古典微博。开始克服恐惧,改进自己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