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同事,小高,和我一样大学毕业之后一起进入现在服务的这家公司。
但是将近4年过去了,他的年收入已经是我的几十倍了。
刚进公司那会儿,我们两个人分配在同一个部门,很多事情需要两个人合力完成,几次下来之后感情自然地就好起来了。
那时大学刚毕业,年轻的疯狂劲还在体内苟延残喘,两个人就像是产生共鸣一般,你邀我我请你,拼命地去体验大人们的精彩夜生活,每个月固定一两次通宵疯狂。
有时候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不知道睡在哪儿的路边上,摸一下口袋手机钱包还在,可以继续睡一会儿;有时候就直接在警察局被喊醒,心头咯噔一下,深怕酒醉的时候做了什么违规违法的事。。。
我们两人玩起来同样地疯狂,但对待工作的态度却是大相庭径。
小高有一句名言,60分目标,80分运气。
对待工作,他设定的目标是60分,及格就好。要是能打出80分的效果,那就是上天开眼,刚好看到他不怕碰瓷地扶老奶奶过马路。
我对此一直很不屑,大学念书时我的成绩时一直保持在系里的前十,拿到的奖学金差不多可以覆盖一年的学费。我的想法从来就是:要做就做最好,100分目标,120分运气。
工作是对自己的投资。
这句话是我给自己打的一针鸡血,所以工作上加班加点都是常态,自己的工作做完了就跟上司要求新的工作。
有时候遇到我自己的权限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也会去尝试模拟上司的思维方式:要是我坐在上司的位置时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努力必有收获。
同一期进入公司的10人里头,我的业绩,公司评价都是最好的。
然并卵。
没有跑赢通胀的理财,没有跑赢大盘的投资,都不算是成功的决策。
1年365天,我和小高所支付的时间成本是相同的,我和他所得到的回报差距却越来越大。
更确切的说是,对时间的认知水平不同,造成了回报不同。
前文提到过,小高追求的是60分目标。
我们知道从0到60,与从60到100,后者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前者,说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远远多于前者。
但是按照性价比来看的话,无疑60分目标是个高性价比的决策。
在花钱方面小高和我差不多,大手大脚完全不懂的如何节流,但他却非常了解该如何去开源。
小高说,工作是自我投资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学生来说,不管是进入哪一家公司,都能学到许多我们平时无法接触的新事物。
所以对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人来说,不管工资高低,最好投入大量心思到工作上面。
但他只想达到60分合格,不愿再投入更多的精力。
因为对于小高来说这只是其中的一份收入,尽管他把主要时间投入在这份工作上。
小高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比如区块链投资,自营跨境电商,FX等等。
我知道他经常在捣鼓一些事情,但说实话我的心里深处并不太认同这样的思维方式,甚至还有点不屑。
这让我错失了许多机会,浪费了许多时间成本。
比如区块链,小高在2013年就开始投资了;比如FX,他在学生时候就开始积累经验了。
特别是FX,作为价值投资的拥趸我一直不以为然,看不懂买卖货币有什么利润可言。周期性的波动或许可以倒腾一些利润出来,但是与时间成本相比,肯定是不合算的。
且长期的趋势我们可以进行判断,但短期的波动根本就无法看明白。
对于不知道的事物不要轻易下判断。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
人民币每天波动个1毛,2毛的基本上大家都不会太过在意。
但如果配上10万倍的杠杆呢?
每秒几千几万块钱的波动!
我一个月的工资都还没它几秒钟的跨幅大呢。
哪个时间投入比跟大?
别人恐惧我贪婪。
小高花了十几万韭菜钱之后,现在单凭FX,每个月就能进账十万多。
短期波动虽然是无序的,但却隐藏着一顶的规律。
小高前后花了将近7年时间掌握了这些规律。
他说,我不需要每次都对,只要有51%的准头就足够了,剩下的就是重复次数的问题了。
投资是做大概率事件,51%足以开始。
再次强调,在FX这件事上,小高也只求做到60分及格。
李笑来老师在讲<多维度竞争>的时候说到要在一个领域里争取做到80分,两个领域都做到80分,就能有6400分的威力。
但是如何把两个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达到相乘的效果,我一直没有没能领会。
小高则给了我新的思维模式:用同一种套路在不同领域里获取60分,相加之后就是时间投入比的最优选择。
比如我要想达到月收入10万,那么只要能在10个领域快速做到60分就可以了。
进入新的领域,并不意味着放弃久的那一份。只不过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进入新的领域才能让这个总和达到最大罢了。
杰克霍吉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说到,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句话我觉得太绕了,压缩起来其实就8个字:思维方式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