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杰问:读书、听书、说书(分享),视觉化“看”书,大家是否同意现在越来越多都在“看”而很少人在读?
赞同的凭感觉纷纷举手,不赞同的列出数字,这让我想起,刚上映的《超时空同居》,不就是20年时光吗?生活在1998年的男主角用BP机,2018女主角用智能手机,男主角自己煮饭,女主角用“饿了吗”,那个2018的花花世界触手可及,我们在其中,不觉得有什么特别. 如果那些“读书”的年代,有“得到”有“喜马拉雅”有“樊登”有“面包”有“抖音”,我们怎么会只“读”,不听不看?科技发展,多元和迭代成为常见的存在. 此起彼伏,演化的不仅仅是农业,工业,职业,生活方式,还有我们的思想吧,是谁做的“大设计”?
《大设计》刘玥带来的分享,霍金的大作,她展示了书中的托勒密宇宙地球中心说,现在我们更认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从毕达哥拉斯到牛顿的三大定律;从巴克斯特·富勒的巴基球到费恩曼的量子理论;谁又是最终的Reality存在?看不到不意味着不存在. 空气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细菌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19世纪中叶,欧洲产妇在医院分娩的死亡率比在家中高很多,塞曼尔维斯偶然发现一位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划伤手指,不久就死亡,其症状与产妇死亡一样。他怀疑产妇尸体中有一种“尸体物质”,这物质就是细菌,接生医生不消毒洗手,这么浅的问题在那个年代没有人知道....
为什么存在实在之物,而非一无所有?
我们为什么存在?
为什么是这一族的特殊定律而非别的?
喜欢《大设计》刘玥老师带给大家的思索,我说她是聚焦在“激发思想”!
静兰老师带来的是《全神贯注的方法》. 她说520,她要好好爱护自己,一路走来带娃、读书、职业发展、学习不曾停歇,注意力来回穿梭. 她带领大家应用重要的专注方法:冥想!在冥想的前后她提醒了好几次关注觉知自我,在后面提问时她也回到对人的关注,我说她的分享是“聚焦人本”.
同样是工具书的分享,陈小婷带来的是《这样读书就够了》,她通过提问唤醒大家读书的痛,读不下去,遗忘,没有时间,她搬出解决大法:IAA ,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 I 复述解释书中有感觉的段落或者句子, A1说说自己的经验, A2说说可以怎样为己所用,列出可以采取的行动,实践它!我说她的分享是“爱上工具”
通过选书读书分享的书的不同或者相同,依然看到“大设计”的神奇,是谁设计了这些不同让我们在一起不断有新思想新思考新汲取?不同聚焦后面觉知我们是对人对物(工具)或对思想的哪一面更关注,演绎我们读书的不同阶段.( 以前写过读书和分享书的境界.这里不再赘述.)
无论那个阶段无论什么书,分享使得自己和他人受益,结构准备永远是必须. 什么是结构?人由骨骼支撑,骨骼骨架子就是人体的结构;高楼大厦由钢筋支撑,钢筋架子就是它的结构,简单说,讲演,分享书,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想清楚为什么这样说)说多少,就是分享的结构!
《大设计》是最后一句亮剑:物理学家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也可以常常拥有想象力创造我们自己的非凡世界. 如果这表达的中心句子在一开始在分享“游戏”在分享“M”理论在分析“存在”就一遍遍亮出来,这结构叫做“结论先”行,这样就可以避免部分小伙伴在听分享时的游离与懵!
《全神贯注的方法》静兰老师是非常有经验的“结构”主义者,只是这次18分钟的分享,只准备了8分钟的内容,最后零时增加内容,结构在再“重构”时虽不及防的乱了阵脚. 如何解决?每个分享都可以有备份方案,8分钟版本,18分钟版本,1小时或者2小时版本,重构的是长度,不是结构,就像房间盖好了,房间里面放什么家具,可以是8件,也可以只有3件或者一件,如果我们提前想好放8件家具是什么,放三件那要去掉的是那几件,这样就有条不紊!
《这样读书就够了》小婷老师做了非常充沛的准备工作,展示的笔记提示页有10张,从读书的痛到IAA的方法和七条笔记法一一捧出,用心良苦,只是18分钟时间太有限,一个观点,一个方法已经足矣!所以在结构上,采纳三成法,就是三个要点的结构最容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各用多久时间,那个是最重要,那个是此重要,画个结构图就非常能够胸有成竹!
这些取舍基于我们分享或者演讲的目的,对于工具技能的分享大致目的有三个段位,了解,理解,应用,受众可以模仿,掌握与熟练,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了解和理解就比较靠谱!
对于知识情感类的分享,如刘玥老师的《大设计》也有三个目的可以选择:1)接受,2)形成受众的价值观,3)受众信奉!结构对选择达到的目的有直接的影响. 结论先行适合大部分的分享和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