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理与功夫》第七章有感

第七章讲《隐喻》,初初看到这个题目,以为隐喻就是比喻的一种,更以为是暗喻。可见自己的肤浅。读书后才解它强大的人文价值与功能。

作者说:人文世界是隐喻的世界。隐喻就是某种已经形成的思想,经验,观点,体验以语言的方式向需要探索和表达的新领域新发现所进行的“转换性表达”。它是思想的交流、拓展和贯通,是学习和认知的迁移,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是思想由此岸向彼岸的摆渡。

一个隐喻就是一个新思想。而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从语言来看,隐喻有多种多样的类型。隐喻的表现形式、功能效果和认知特点等角度。隐喻可分为显性隐喻、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根据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可以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性隐喻。

人的内在精神总是要通过外在的形式隐喻的象征出来,人文世界就是这样的隐喻的象征世界。

另外,我国学者就认为,寓言是比喻的最高境界,是比喻的最高形式,寓言是穿着故事性外衣的真理。

隐喻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方式,隐喻是语言本质的结构方式。因此,隐喻成为我们全部文化的基本构成方式。

隐喻是语言、神话和艺术的共同根源。因此隐喻的也就是诗意的、想象的或直觉的。所以维克说,原初语言即是诗,赫尔德尔也说,诗是人类之母语。

在隐喻中两种存在,人与自然是一个原始的统一体,人是以体验的方式与此世界合一。在艺术中,由语言性隐喻变成构形性领域,语言成为艺术或审美的乌托邦。

整个人文世界都是一个隐喻的世界,人文教育就是在于通过教师自觉而有效的采取隐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通向隐喻世界的能力。

隐喻在人文教育的历史地位。作者说,中华人文教育传统深得“喻”之道,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基因和思想密码。塑造着文化共同体的思维范式。

一个教师越是伟大,就越能从最平常的事物中阐明深邃重要的道理。

师教强调“比兴”,易经强调“取象”。儒家能进取譬,道家能远取譬,佛家借喻悟道。喻是讲学传道的主要方式,因为喻比单纯的言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隐喻的复活是灵魂的复活和诸神的复活,是漂泊无据的肉体找到了大地。所以隐喻不仅具有认识的含义,而且具有本体的意义。这充满思想智慧和精神魔力的人文教育,如今却严重的袪魅了。

人文教育,隐喻的衰微。隐喻衰微之因,由于科学、理性和逻辑,成为当代语言王国的君主和皇后,他们正在按照他们的政治法则称霸整个语言世界,实施着语言的暴政。世界普遍的变成了逻辑和事物的世界,一种无可能性的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分离中的世界。不再是隐喻或想象的世界,人与自然一体化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这样的语言世界里,居住着我们的躯体,却安顿不下我们的灵魂。因为只有机器满足于记号,而人却需要语言。语言演变成了有效表达物质力量的符号,却不再是具有精神力量的诱人殿堂。心灵在记忆性语言的放逐中迷失了故乡。精神是生活在语言的隐喻生态之中的,但精神性隐喻却变成了没有精神光顾的语言遗址。语言的隐喻生态受到如此大面积的消解,以至于人们竟然对隐喻感到了陌生,人们不断失去对语言隐喻性的感觉能力和创造能力。人们的这种能力连同着隐喻一同衰微。

隐喻的消失,是人文话语及其人文精神处于双重的感觉剥夺之中。失去隐喻,人文话语变成面目可憎。人文教育也就变得不尽如人意了。如果语言的使用被限定在与经验、事实的对应中,精神就无从进入创造性活动。

而如今,孩子们讲述更多的是机器人的世界,而不再是自然的神话。机器是人造的。除了给人一种面对自然的傲慢的智力炫耀外,不可能给人一种神秘、神圣的感觉,因此他永远给予不了自然所能给予人类的东西,自然的神秘和神圣感。精神唯有隐喻,才能使人与自然在语言中达到统一,精神只有通过隐喻,才能与本源保持清洁。

作者说,把人培养成人,我们就需要隐喻。因为事物是复杂的、混沌的,所以人类的语言需要隐喻。教育话语必须恢复隐喻的魅力,隐喻使书本和言说获得了生动和深刻的可理解性,是机械的概念逻辑变得更人性化。

隐喻是学习的方式。隐喻是一种由已知向未知,由知之较多向知之更多,由熟知的构造向复杂而难以进入的构造接近的手段。

隐喻能够打破学科间森严的壁垒,是学科间互相自由串门儿的亲善大事,是学科相通的一道彩虹。隐喻思维本身不能归结为思想的多余物和思想的庸俗化,相反,它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思想的机制,是思想创新的发源地。

一个成功的隐喻就是一种思想创造。它区别于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对于那些处于科学前沿、探索性极强而其他思维方式又无能为力的研究来说,是一种便利的启发装置或认识机制。事实上,启发性隐喻、隐喻性模型可以推导出新领域的概念知识。

总之,隐喻是观察世界的新方法,看待世界的新角度,是孕育新思想之母。隐喻能够创造出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隐喻是一种创新机制,每个隐喻实质上都是思想的创造。

隐喻之所以成为思想的超越之梯。就在于它突破了真实与虚假的绝对界限。隐喻对真实与虚假之间这道绝对界限的消解。精神的力量往往直接表现为隐喻的力量。

隐喻还有许多很重要的作用。想象的引导性决定了它永远走在理性的前面。想象一旦不再向前发展,理性活动就只能原地踏步,而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想象性活动。逻辑分析往往把事物搞得支离破碎,而隐喻恰恰是整体性的。

直观的和体验的就是人性的,而隐喻正是这样一种人性化语言。心理学家已发现,利用隐喻暗示可治疗精神病人。比如德国心理学家诺佩塞斯基安的积极心理治疗,就大量采用隐喻和东方故事进行精神性治疗。我想现代精神病很可能由于语言的隐喻衰微了,精神家园破坏了,要重建家园就必须恢复隐喻。

可见隐喻是精神存在的依托,心灵存在的方式,思想提升的路径,想象的温床,隐喻的遗忘导致存在的遗忘。

让我们的人文课堂闪烁出不尽的“灯”一样的语言。总之,隐喻之于人文教育。不仅具有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使用价值,更加具有本体论的基础意义。从人文教育事业深入研究领域,将为教育学的新方向拓展出一个独特而广阔的空间。

小学教育如何运用发展隐喻,下回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