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七律》中,提出教师必须要熟知他所教授的内容。作为老师,你了解所教授的课程吗?你了解课程性质吗?这的确是作为一名老师必知的理论基础内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深入熟知一下语文课程的性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象,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语文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面,起着跨时空的交际作用,从远古先人到子孙后代,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会越来越大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思维活动不借助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物质外壳”就难以进行。一般地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生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他的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语文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在学校里,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工具,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内容都离不开语文的表现形式。叶圣陶曾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语文还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工具。听广播、看电视、谈话交际、读书看报、书面表达、思考探索、处理工作等,随时随地都要用语文。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就以语文所使用的教材来说,选用的都是带有“百科”性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大都文质兼美,在语言文字方面一般都是典范。它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成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帮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陶冶精神情操,开阔视野,丰富人生阅历,这是其他基础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工具”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意味着语文本身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用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所谓“工具性”,在这里实际上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即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经由语文,人们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经由语文,人们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在这三种情形里,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
语文本身的这种工具作用是必然存在的。正常的儿童可以不经过学校训练就能习得语文,只要他们能过正常的社会生活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它除了涵盖语文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承载社会机构或个人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审美的价值的功能。
以上仅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的含义。但就课程系统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仅仅具有工具性吗?当然不是。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交际而存在的,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交际,语文会是什么?语文当然也是一种思维工具,但语文是因为人的思维而存在,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思维,语文将会是什么?语文当然也是文化的载体,但离开了人、离开人的文化,语文又将会是什么?因此,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正是在历史与逻辑、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种属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说,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是因为生命活动才使得语言及其文化有了今天这样的多姿多彩。语文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特定的时空和对这种活动的特别的理想。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当然是人,语文教育的主体也是人,即一群特殊的人一教师与学生。
因此,在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时,实际上,我们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的属性的。但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看,语文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文化下的人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所以,从语文教育的完整过程看,语文课程当然是具备了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的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进行。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3)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把工具性与人文性作为两个统一的范畴放在一起可以发现:工具性不仅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不仅强调了人不是一个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梦想、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
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是指: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体的互动。”这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搞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对我们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恰当地进行语文教学和学科评价,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都有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