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妈妈创始人 要雁峥
都在讨论特色小镇,也都在困惑,为什么特色小镇特不起来?
特色小镇的误区,主要在于过度创新,概念大于实际,内容不能支撑产业。国际上能够细数的案例,无论是达沃斯、硅谷、依云还是英格尔斯塔特,都是顺势发展和生态聚集的结果,所谓的“特”一定不是当下主流观点中的所谓高端,而是先进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在地化融合。
当年某些旅游目的地及高端度假项目的打造,正是走错了逻辑,扣上一个国际概念的帽子,营造了一些少数人的物业,墙里面是精致奢华,墙外面便是棚户老村,一墙隔出两个世界,毫无生态可言。
特色小镇的特,是产业内核。如果让搞开发的人做产业,势必最终的结果是不完美的,那么如何围绕核心构建链条,围绕特色构筑平台,打造产生融合,动力十足的特色小镇呢?我讲一讲自己对于特色小镇落地开花的一些基础逻辑。
特色小镇很难做到一开始就特,就像绿化工程,持续培育和专业维护才能在最短的时间产生结果,凡是为了特而特的最终可能就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因此,我更强调引入先进产业,形成聚集效应,在地融合发展。那么什么是先进产业呢,其实这个并不绝对,金融、互联网、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艺术皆有可能,但是产业的落地必须要看在地的聚集能力和融合指数。举个例子,当我们把几只羊放进一片草场,羊对于环境的参与性更高,融合度更好,能够快速的建立起生态效应。而目前,我们恰恰有很多朋友,非要在菜园里养老虎,前面不顾一切的抓眼球,后面呢?
现在,有2/3以上的特色小镇主打泛旅游文化牌,特色小镇泛化成为旅游度假区,其实这是一个偷工减料的做法。界定旅游能够成为特色小镇的产业支撑和载体,要看旅游的产业化建设是否形成了以IP为核心的项目+内容+产品的构架,而不是资源+地产+门票的概念。田妈妈是国内亲子农业IP理念的提出者和实践者,围绕农教文旅融合的发展思维一直在探索产融创新商业模式项目的开发与运营。针对目前文旅特色小镇的开发,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逻辑,即特色小镇联动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教育客厅和亲养社区的模式。
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与农业是不可忽略的课题,特色小镇是建立在生态圈层的基础上,镇、园、村是一个共同体的关系,特色小镇必须跳出产业立足生态才能永续发展。田妈妈提倡的五位一体模式,首先基于特色先进产业的开发,这中间很多人会理解为引入而不是转化,其实在地跨界融合才是最佳之路,其生命力远超横空出世的业态。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融合呢,为什么在村、园之外,又提出厅、区的概念呢?
这个逻辑的核心,是正确的理解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重在文化开发与产品研发,只有高附加值和高转化力的模式,才具备持续特色培育的可能。而特色小镇不能完全依靠产业来实现聚集,其生活、生态功能同样重要,相比于大城市一个个睡城而言,特色小镇的生活更加需要活化,文化态度和人文体验是衡量特色小镇聚合系数的重要指标。而生态的建设,更依赖于优质田园环境与健康生活度假方式的供给,为什么很多项目在火热的建设背后,在地的产业与居民都成了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反思,在大园区开发的背后,社区参与的力量如何能够被激活。我认为,亲养社区和教育客厅的提出,是要解决特色小镇有产无业,有产无品,有镇无人的痛点。如果说特色小镇在特色产业的背后,有哪些标配项的话,那么亲养社区和教育客厅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田妈妈通过深耕亲子农业教育,发现目前以亲子为抓手能够调动的主流受众,基本上涵盖了30-45岁的父母家庭用户,这部分客群,不仅仅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主力群体。
这部分家庭用户是事业流动与旅游活性最强的一个部分,没有之一。孩子正处在需要周末出游,假期远行的阶段,老人也处在健康活力未减,有钱有闲有需求的节点。如果说特色小镇是一个有机体,那么这些家庭用户的画像就构成了这个有机体中活力最强的细胞。田妈妈在持续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以养老为导向的项目,更多的在突出大健康、医养结合、养生运动等,并没有更深入的考虑现在活力中老年人的天性需求。田妈妈提出的亲养社区,以9个核心项目,12个亲养创意模块串联,将亲子与隔代养生需求结合,用童趣的视角为中老年制造快乐,用这些人的活力和思想为孩子们进行生活传递。
同时,围绕生态的教育功能也是特色小镇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为什么叫教育客厅?特色小镇的亲子游学不应该是景区式的营造,我们面对的是精准需求和精准市场下的有效客群。一个教育客厅就是一个农教文旅融合的链接平台,在教育部大力倡导研学和游学的背景下,特色小镇一定是未来这块百亿蛋糕的有力争夺者。每年的暑期和寒假,大量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游走于欧美的教育、科技、文化小镇,而如果我们自己忽略了教育客厅的建设与研发,这无疑会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在问我,对于特色小镇的理想模型如何设计,特别是如何从跨界的角度进入这个风起云涌的事业。我想这可能是一个比较专业且不能从一个思维完整解读的话题,从目前田妈妈围绕特色小镇提出的田园造梦计划,以及特色产业模块构建的角度,我简单做一些分享,只是一些个人的想法。
目前有很多概念漫天飞舞,但是能够落地深耕的并不多,根源就在于太多没有经过实操,没有市场检验的东西混淆了创意和落地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特色小镇从顶层设计开始,要把握五个层面的建设。
第一,是策划到落地的市场导向和专业性能力。一般的项目在前期方案阶段都会做大量的无用投入,所谓的大牌机构真正做事的也不过是连工地都没有去过,连用户都不知道是谁的人。并且很多项目重规划轻策划,重设计轻内容,导致概念提的很大,最后落不下去。因此,我认为顶层设计的市场化导向与专业性合作建设是项目成功的前提;
第二,特色产业深度与项目、内容、产品开发建设。刚才讲到用户画像的问题,最终的细胞活性是依赖于组织的生态。很多项目用粗线条的开发套路,基础设施、大景观、大配套做的很扎实,但是忽视了特色小镇的气质与内生动力,实际上是需要软件支撑而是不硬件堆砌。
第三,运营体系与团队建设前置建设。田妈妈在一般项目的开发中期,就开始进行团队的建立,以研发为驱动,建设适合项目的运营系统。虽然目前很多特色小镇项目都有人才瓶颈,但是我认为,开发团队和运营团队的系统化建设,远比短期的建设投资要重要,未来不具备运营属性的投资,都会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终究会变成一潭死水,而不断成长的运营能力,能够弥补资金、资源的短板,甚至实现质变优势的转化。
第四,市场开发与渠道建设。旅游类特色小镇的优势就是能够迅速的聚集市场效应,但是产业型特色小镇更多是建立B2B、B2C、B2B2C等多元化的市场渠道机制。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依托环境和景区建设而实现旅游消费,对于特色小镇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产业级专业活动的举办、国际级博览展会、相关文创科教竞赛、主题研学游学、小镇自身的高品质集会、文化活动等都是衡量市场与渠道建设的重要指标。
第五,小镇基因库建设。这实际上是一个平台化资源整合的概念,围绕产业内容进行基因建设,不仅仅是形成短期的聚集和一些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说,特色小镇一定要牢牢抓住核心产业,发展有机的生命动力。
所以,我看到很多特色小镇项目还在遵循做地产做开发的套路,除了基础设施与项目建设,对于研发、管理、团队、市场、平台等考虑不够,甚至没有,这是很危险的。有些项目采用支离破碎的做法,各个板块分离,最终的时间成本和业务成本都很高,效果不好。
那么,就目前特色小镇的前期定位与开发,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模型或者启动模块呢?我结合上面提到的田园造梦计划讲一下,重点是把特色小镇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型,具象到一个模块里,以农教文旅业态融合为导向,以精准的精英阶层与高净值用户为画像,以家庭细胞核融入为目的,形成一个具备快速启动条件的特色小镇基础产业模块。
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要立足农业呢,为什么要跨界教育呢?其实这也不是凭空想象的一个结果,田妈妈从大旅游做到小农场,再从小农场做到特模块,深深感受到市场的力量对于一个项目的价值。一个特色小镇的开发,脱离不了土地的问题,脱离不了建设的问题,如何能够快速落地一个有价值,可持续的项目,正是当下大家困惑而无从下手的问题。
我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项目,要能够具备产业特色的提炼、文化价值的转化、科技体验的亮点、生态功能的体现和生活方式的传达,这是我们定义个特色产业模块的基本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跳出传统项目开发销售的思维,一定要做到“主题项目+IP内容+特色产品”的统筹开发,最终的结果是用内容来活化项目,用产品来变现内容,成为一个能够为特色小镇生活方式加分的组成部分。
田妈妈认为,亲子业态一定是这个模式下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我们一直在倡导“轻设施,重运营;浅开发,深研发;强IP,快启动”的理念,成为了特色小镇开启教育客厅的最佳选择,同时能够围绕小镇的产业文化和基因不断进行内容研发和产品开发,培育精准的家庭用户客群,搭建新中产生活方式俱乐部。
田妈妈的农教文旅融合,可以具体并聚焦的实现落地,这里面有几个关键思维。一个是以小见大思维,很多特色小镇都在关注大产业,大概念,最终很可能无法落地,或是水土不服。以田妈妈的湘都花猪小镇项目为例,用不起眼的小花猪构建起了一个创新产业聚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这种IP创新,在地融合的发展模式,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可,收获了实际的效果。
第二个是平台深度思维。特色小镇最忌规模和内容边际的无限扩展,包罗万象。我一直在强调,再大的项目,始终是一个项目,而再小的平台,却能够承载无限的深度。要做好特色小镇的开发,就要改变以往搭大平台的模式,而要用精准的定位来构建平台的深度。有的地方做体育小镇,我觉的就不如做青少年网球小镇,内容聚焦了反而想象的空间更大了。
再有呢,就是IP思维。在IP还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垃圾词汇之前,我想说我们不能把IP等同于一个项目,IP的本质的内容化产品和产品化内容。田妈妈作为亲子农业教育的超级IP,我们更多的表达为团队和产品,而非某一个项目,更不是做几本规划画几张图纸。特色小镇的投资者和开发者要用五个建设的指导思想,来思考如何嫁接、融合一个IP,而不是买一个,或者搬运一个那么简单。
一个健康的特色小镇项目开发,如同我们营造一个生态农场。播种、耕耘和收获都不能背离基本的生态规律。有些超大的产业项目,规划花了几千万,项目投了几个亿,结果还是没人来,或者人来了逛一个小时就走了,这样的现实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特色产业的背后,终究还是人,是我们的生活、家庭、事业、精神需求构成了一幅场景,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这个系统性和思维基点,田妈妈在强调让孩子天性成长,我们抓住了一群人,特色小镇呢?
特色小镇如果讲复杂了能让每个人都晕头转向,但是我认为有时候也需要被做一些减法。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这个时代下,找对人胜于找对事,方向对了事业就成了。我认为特色小镇是一个转型机会,一个变革的机会,但是也是一个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事业,做好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