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戳:2018.09.07
引子:痛的时候开始被动反思
文刀现在忍着痛写下这篇文章——早就想写了,每次去医院打完封闭针,我就咬着牙告诉自己:
文刀啊,你要深刻反思,为什么总是拖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才去治疗?反而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忍受更大的痛苦,这样值得吗?
我心里明明白白知道这是不可取的,这是很愚蠢的决策,可是信誓旦旦总是只活了一晚上,第二天转眼就忘了。熬夜、吃辣、冷饮——这些我本该禁忌的事物,依然诱惑着我做出“哎呀,一点点没有关系的”的自欺欺人的判断。
为什么呢?为什么养成适宜自己的生活习惯就这么难呢?
就是因为我懒?因为我笨?因为我不够郑重?因为痛得不够深?还是……
就算我承认如此,打上几个标签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不能。
我心里很清楚,这个世界没这么简单。
既然此路不通,那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屈服于问题之下的自怨自艾?
于是,文刀想到了自己刚到北京,正面临着多种困惑,百般独自思考无果,茫然无措,在知乎里游荡,发现了陈海贤老师(ID:动机在杭州)的Live:该坚持还是放弃:转变期的选择。
嗯,姑且听一听吧!
创造:陈海贤的改变方法
陈海贤老师在Live中提到:改变的动力有两种:焦虑和创造。
① 焦虑
基于“焦虑”的改变,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代表“问题意识”。对于从问题出发的目标,其动力便是解决问题的焦虑。如果问题有明确的、可衡量的“答案”——或者对结果有相对清晰的预期,这种方法还是挺高效的,古典等大咖提倡的“功利性读书法”也属于此种方法。
但是面对着诸如“该继续学业还是该放弃学业?该在本行业深耕还是该转行?该继续这份工作还是该辞职?该继续这段关系还是该分手……”这些问题,千丝万缕,各种复杂,问题定义都显得困难,更别说直接解决问题了。
@陈海贤 这些纠结和困惑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转变是新旧自我的更替,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法由一个单独的选择来完成。
于是,在和这些问题共存的相对漫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多加审视自己,我们就会发现堕入了这样一个循环:
每前进一点 → 问题小一点 → 焦虑少一点(动力小一点)→ 步伐慢一点 → 前进少一点。
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就卡在某个地方,停止不动了。
这是一旦意识到就会觉得很可笑的一个循环——就像是逆水行舟,自己的能量恰好只能够维系着不被冲走的原状。
② 创造
谈到创造,其实创造时刻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身边——自我形成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基于“创造”的改变,本质上是创造作品的思路,代表“作品意识”。对于从作品出发的目标,其动力是创造背后的爱。
创造即是爱的体现,创造会产生更多的幸福感!而有爱必定有创造!
同时,爱的存在也生发对自己的“相信”——在积累中进步,相信迟早会成为想要的自我。
或许你还不知道,在英文中,“爱”和“相信”的词根是一样的。
believe 相信 → 前缀be-,强调。-lieve,爱,同love。因为爱所以相信。
love 爱 → 来自leubh,关心,爱,渴望,词源同lief,believe,belief。
这不仅让文刀又忆起从李笑来老师那里学到的“Be-Better-Type(进取型人格)”——关注成长的过程,而非只是表现出来的最后结果。这种“Be-Better”,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更新升级,不就是创造的过程吗?
感悟:体验生命,创造价值
忆起这些知识,或许面对着内心的“改变”欲望,首先并不是行动,而是停下来审视自己改变的动力来源,如果是因为面对着模糊的、长期的问题,自己因其焦虑才不得不改变,那么这种改变很大概率上会夭折。
也因此,陈海贤老师建议我们——
不要把犹豫和困惑当成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把它们当一个探索未来、探索自我的契机,尝试那些不同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
如果要我总结一句话来为自己赋能,我想会是这八个字:
体验生命,创造价值——文刀觉得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感受自己的身体和身边人事物的存在,以及通过创造更加深入地感受内心自我的存在。
不断体验,乐于创造,持续改变。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你呢,正在因为什么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