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端午节,印象很深刻,充满了仪式感:老家是五月初四过节的,传统是为了躲避“红毛”的抢吃,所以聪明的祖先就提前一天过节。
在客家,端午是大节,我们不叫端午,叫五月节。跟八月节(中秋)和九月节(重阳)一起都是客家大节。除了吃粽子,喝黄酒,看龙舟,还有特别的客家习俗,热热闹闹的整个流程: 女婿送礼--插蒲包,挂鸡蛋香包,洗硫磺澡--请出嫁姑姐回娘家。过节流程得做得满满当当,大约2-3天,才叫圆满。
节前女婿们就已经把鸡鸭鱼肉红菇红包等节礼先送到岳父母家了,俗称“送节”。预祝端午家人安康幸福。
端午那天。天刚亮母亲就去砍回新鲜的桃枝艾叶,挖蒲草,回来爸爸就把还粘着露水的桃枝艾草很有仪式感的挂在门上,“总有新桃换旧符”,预示平安过夏驱邪防凶,一年好运。
手巧的姐姐和婶婶们,早早给小弟妹绣好了新巧的香囊小公鸡和蒲草须,做好了漂亮的挂蛋袋。小朋友抵抗能力差,据说挂上可以逢凶化吉。一大早,小朋友就穿上新衣服,挂上香袋和蛋袋,迫不及待屁颠屁颠的和左邻右舍小伙伴们比试谁的饰品好看,谁的蛋多。这是我们儿时最乐此不彼的事了。
晚上全家是一定要用各种草药煮的水洗澡的,特别是小孩,虽然难闻,但躲不过母亲的强制。据说洗了不长痱子,不怕蚊虫。
重轴戏是第二天,客家习俗”分节”,小朋友得起个大早,没吃饭就要去出嫁的姑姐们家,把她们隆重请回娘家来做客。姑姐们必然先煮好吃的慰劳慰劳娘家小客人的小馋嘴,给我们最大的蛋,最舍不得吃的瓜果零食,幸运的还有给红包。
早饭后,打扮一新的姑姐和姑姐夫回娘家。这对姑姐们来说那可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姑姐没娘家请是不能回去的。村人会猜测跟娘家关系不好不给你面子故意不请,再者娘家没人来请,说明娘家人丁不旺脸上无光。所以被请回去的姑姐回娘家不亚于在村道上演一场秀,新衣新鞋代表日子过得不错,老公同行代表夫妻恩爱,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的胖娃娃一家好幸福呀。
这一路上嫁的好的,看着不经意的步子不急不缓,路上遇到乡亲邻居招呼不断,那问候回答里都是抑制不住骄傲喜悦的语气。嫁的不好的就匆忙走个过场,急急忙忙的赶往娘家。
热热闹闹的乡村回娘家秀会持续到中午。谁家姑姐多谁家就最热闹,全家族大团聚其乐融融。
中国人聚会,无外乎就是吃,上桌都是好菜,特色河田白斩河田鸡鸡,盐酒鸡,豆腐丸,粉蒸肉,红烧兔肉,葱焖草鱼,那是少不了的。
鸡得是自家养好的正宗河田鸡,皮金黄脆爽,肉结实细腻,骨髓里都是精华。
俗话说:“没吃河田鸡,不算到长汀”。据《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 长汀是汀州故地,白斩河田鸡是汀州最负盛名的名菜,被誉为“汀州第一大菜”,在1986年省闽菜评比中,荣获“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的称号。 鸡必须是长汀特产的河田鸡,料酒必须是客家米酒才会使这道菜吃起来香嫩不腻,香味扑鼻,金黄油亮,十分诱人。原滋原昧,鲜香脆爽,滑嫩不腻。
有好菜岂能无好酒?客家米酒是一种汉族传统名酒。客家人的酿酒业历史悠久,是和另一种用糯米酿的老酒相对而言,我们汀州的客家酒酿清淡甘甜,好入口。
客家米酒制作简单易学,凡客家山村女子都能酿,是客家女子独有的技艺。在客家人生活中酿酒是女人的事,在客家山村没有不会酿酒的女人,客家女子能不能持家、会不会持家,很大程度上就看能不能酿出好酒。
酒到酣处,男的划拳掷骰兴致起来,猜拳声客套到直率,喝到兴起,干脆站起来比划,实在不分输赢,转勺奖罚愿赌服输,家宴就到了高潮!孩子玩闹,大人笑谈,姑姐夫自发在娘家人努力表现,尽力讨好,这小日子场景过得那叫一个美妙。
这样的流程马虎不得,热闹两三天下来,这才叫过完了端午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念这样的儿时节日,想念那快乐无忧童年,想念这样的传统文化,想念全家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想念一大家子围座的温馨,更想念的那些客家独有的特色菜肴,那个滋味离乡再久,也时刻想念。
某天某个窗户味道飘来,脑海就浮现那个场景。夜深人静,忙完饥肠辘辘,突然想起妈妈做的某道菜,也许就不由泪流满面。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那,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这是亲情和爱的延续,一辈一辈的传递下去。
愿你想念家的时候还能回,想努力的时候都有机会, 想吃什么菜都有人陪,想爱时都能如愿。
这个端午,你会回家过节吗?如果不能回,也可以煮点家乡菜,一解乡思!
端午安康!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