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最近读我的文章,有种刚入情境便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感觉。诚然,文字承载着心声,但心生未必都要付在于文字的表达。我向来很佩服深度写作者,因为能够把问题规整解构并且清晰论述出来,一定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完善。
然而对于我来说,出于非目的性的写作已经成了自我对话和自我梳理的过程,从日常繁复错综的信息中剥离出一段较为清晰的路径,至于能给他人带来什么指向和意义,只是顺其自然不敢奢望,一时找不到灵感拟个Abstract后先躺平,又何必急于一时。
最近内卷的严重,很多人觉得躺平就是消极。和同事对接工作,大家在焦虑之中情绪多少有时不受控制,等到冷静下来往往来一句“大不了咱就躺平!!!”,瞬间压抑的氛围也能消解不少。
想要躺平,你真的行吗?
我之前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生性懒惰之人,无论对于生活还是学习都希望能够日日精进,没想到赶上了这波内卷的高潮,一边听姐姐吐槽为了小外甥考学搞得焦头烂额,另一边我也在经历行业的不断调整和变动中略显烦躁。来生真想做一只大熊猫,生来就能“躺平”。
曾听说人生三大幸事: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想躺平至少得内心从容,波澜不惊,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躺平不是谁想躺就能躺。
毕业这几年,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跌跌撞撞,到现在才对一些事情慢慢找到了节奏和方向,本打算出国的计划被疫情一拖再拖,直到发现带着光环的海归也没那么香了;工作中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看不完的材料和开不完的会,有时候连续忙的久了真觉得自己就是个机械人,被卡在了时间的齿轮上跟着地球自转却毫无察觉,等到回过神来,不得不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现在想来自己犯过许多错误,也走了不少弯路,渐渐的我不再会因为一些小的细节而紧张失眠,不再会因为一次竞争失败而气馁,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和挑战轻易评判自己,于是乎我们能够在更大的场景下镇静自若,认清自己的定位,回到家便能安然入睡。
山本耀司所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每当我感到自己浑浑噩噩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就喜欢泡在书堆里,或者实操体验。大多情况我会发现美好的想象和真实的体验之间差的不过是一步行动而已。曾经和一位年长的朋友聊天,我滔滔不绝不觉地说着自己的诸多想法和内心的迷茫,期间她没有给我任何建议,只是时不时问一句:“what's your priority? why?”
和她短暂见面之后,我晚上脑海里依旧回荡着“what's your priority?”不知不觉我竟也由此理出了重心,便能心安理得的躺平。这也提醒着我将“自己”不断抛出舒适区,被追问,被挑战,但也不必纠结于完美答案,毕竟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大不了就躺平",因为下一轮你的priority谁又能准确猜的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