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十一月四号 星期一)
十一月四号中午,我们到达了昆明长水机场。在去第一个景点的路上,地接导游张新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上一个昆明机场---巫家坝机场。巫家坝机场。巫家坝机场建于1923年,曾在日占时期立过功,在2012年六月二十八日停止运营,当时工作人员还举行了一个熄灯仪式。之后,长水机场开始运营。
由于第一天下雨,我们没有按照行程安排去凤凰山天文台,而是去了大观楼。在大观楼,我们一起读了从未听过的大观楼长联,还很幸运地看到了许多鸟---据说这个景象只有秋天才有,刚好被我们赶上了。
第二天(十一月五号 星期二)
第二天我们去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昆明植物园。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里,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构造,植物的克隆方法和许多关于种子的知识。昆明植物研究所在一座山上,但这座山里面是空的,地底下是一个种资库,那里气压零下七十摄氏度,存放在那里的种子都在休眠状态。但有一些种子不能用这种普遍的方式来保存(例如冬角),这些种子就需要用其他的保存方式来保存。
下午的时候我们到了中科院昆明植物园,在那里我们一起做了植物标本,还了解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植物。
第三天(十一月六号 星期三)
第三天我们去了喀斯特地貌博物馆和昆明石林。
在博物馆里,我印象最深的展品是腊肉石和荧光石。腊肉石,顾名思义,就是长得像腊肉的石头。但是我觉得这种石头叫“猪肉石”更好,毕竟白色的石头中穿插了一些深红色的“不明物体”,多像我们家里的猪肉啊。荧光石在普通的光照下不会发光,这种石头只能在紫外线灯的光照下才会发光。
第四天(十一月七号 星期四)
第四天我们一起去了云南民族村,去看了佤族,阿昌族,哈尼族等云南少数民族的表演,还顺手把潘老师给“卖”了。在我们看的这几个民族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独有的乐器,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说,好像是“土梁”(音译)。这种乐器只有三个孔,一个用来吹,剩下两个用来控制音调,也是用来控制气流的。阿昌族也有自己的“炫富”方式---甩银炮。每到过节的时候阿昌族的女性就会戴着银炮到聚集的地方,谁银炮上的银子多,谁家就钱多。
佤族和哈尼族虽然是在一个村子里生活,但有一些习俗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哈尼族对喜欢的女性会往她的头上戴花,但佤族没有。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都会往门上挂牛头,谁家门口挂的牛头多,谁家钱就多,因为对他们来说,牛头就代表财富,一些游客就会先摸一下牛头,再摸一下钱夹,意思就是把财气带回家了。
第五天(十一月八号 星期五)
由于一些特殊情况,第五天我们没去成云南省博物馆,直接去了长水机场,回到了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