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12》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今天是不是戊戌年庚申月丙申日,七月廿二,2018年9月1日星期六。
上一节,王夫之先生对"心者,身之主宰也"提出进一步辨析的必要性,原因是此论没有讲透三个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心、性、意三者的关系。
"正心"的心,既然不是"统性情之心",又不能不与诚意的意相区别,那么,正心之心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船山说,正心之心与孟子所说的志相近。
孟子的志气之论,出处在《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先回顾孟子的“志气论”。
一,志与气。
1,第一次认识志,是《大学》朱熹先生的注:心之所之谓之志。
那是2014年12月的某个清晨,天还没亮,寂静客厅的台灯下读到这一句,浑身激凌了一下!从小到大,特别讨厌空洞洞的说教,对志啊理想啊接班人啊特别感冒,这一句"心之所之",心服口服,欣然悦纳,甚至有一种失散多年的发小久别重逢的喜悦和亲切感!直从沙发上直起身子,反复读反复想,其意盎然,其味无穷。
徐文兵老师有一种考证,古文的志字,非士与心的组合,而是之与心的组合,现在没有这个字了,之心,上下结构的写法,即心之所之,心想去的地方,这叫做志。
世界混沌,茫茫苍苍。志,就是在这混沌中,由我们先天的本心指明去向,或者如我的经历一样,借由师父的指点找到去向,这叫做志有定向。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志是从我们每个人的本心出发的。志不是外加于人的异物。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后天的环境、家庭、学校生活和教育塑造了我们每个人的意志思想。意、志、思、想,这四个字也都有心字底儿,跟我们先天的本心有关系,但他们与心和神的区别在于一个能改变,一个不能改变——心和神是本心,不会改变;意志思想则来自环境和教育,是能够改变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本心,同时努力让后天习得的意志思想与本心相合。如果两者不合,就叫做心意不合,两者成天掐架,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志,虽然对后天的选择和作为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但需要我们记住的是,它不是后天的东西,它更不是我以外的东西,它更不是物质,它不是意志强加给它就能"改造"的东西。上面罗列的这些全是误区。
王阳明开局总是讲“立志”大有道理,因为这是起点也是趣向。
2, 气,体之充也。
气,不仅是人体的"体之充也",也是天地万物的"体之充也"。
先说气是万物的"体之充也"。举例说,昆虫动物都有喜欢的和憎恶的,知道危害和好处,比如说羊群逐草而食,狼群噬血而喜,喜憎利害不是人的专利,万物皆然,气,在这时候表现出"神之盛"的生命力的意义。
再说人体的"体之充也",我们中国人讲"精、气、神",在有形的物质"精"和玄之又玄的"神"之间,有一个气的功用,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作用。我们人的性情神志,都不会是离开气而抽象地谈论,而是本着“气”这个无形的能量的功用谈论。对人类来说,志和气是相通的。人类不仅有喜憎利害的天性,还能别同异,明是非,那是因为有志的统帅引领。
通过以上对比可知,喜憎、利害、视听、屈伸,都是气。
这是汉朝赵岐先生的精彩思想。
二,总结志与气的关系。
赵岐先生总结说,人有志,物没有志,所以,虽然人和物都有共同的天性,都有气的功用,但是,不同点在于,人能以志帅气,就能够权衡可行与否,所以,性质上就有了质的飞跃。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