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第一章:袁绍揭幕之揭幕人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提到,新的时代开始了。
易中天:对,新时代的揭幕人是袁绍。
艺凡:袁绍在历史上评论不高啊。
易中天:因为他是个失败者,也因为他没做过啥好事,比如尽灭宦官,就既不人道,也不聪明。宦官并非都是坏人,岂能格杀勿论?政治斗争应该团结大多数,又岂能不问青红皂白,杀个一干二净?
艺凡:严重的错误。
易中天:袁绍参与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是有深刻原因的,并非为了个人恩怨。如果说有利益,他代表的也是一个集团和一个阶级,甚至一个趋势。
艺凡:什么集团?
易中天:这个集团,就是士族。这个阶级,就是士族地主。这个趋势,就是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艺凡:什么是士族?
易中天: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士人的家族。士人作为一个阶层,在春秋是最低一级的贵族,在秦汉则是最高一级的平民。简单地说,就是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严格地说,则是以读书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艺凡:他们的出路就是做官?
易中天:对,独尊儒术以后的帝国中央,则欢迎他们加入到官员的队伍中来,以便将建国之初的军人政府,逐渐改造为文官政府。
艺凡:结果是什么呢?
易中天:读书做官成为风尚。于是读书的世代读书,也世代做官。官越做越大,书越读越多,如果还人丁兴旺,再加上门生故吏遍天下,就会形成特殊的家族和势力集团,甚至垄断仕途。这样的家族,就叫士族。或者说,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家族。
艺凡:袁绍家族就是这样的吗?
易中天:对,从高祖父以下,竟有四代人担任“三公”的职务,号称“四世三公”。东汉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他们的地位高于九卿(政府部长),仅次于皇帝(国家元首),相当于宰相(政府首脑)。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当然是不折不扣的士族。与士族相对应的是贵族和庶族。
艺凡:贵族是哪些人?
易中天:皇族、外戚和公侯。他们地位尊崇,爵位世袭,所以显贵。但贵族未必有文化,更未必读书,也未必有声望。有声望的只能是诗书传家的士族,因此士族也叫望族。望族必是名门,名门多有权势,因此又叫势族。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袁绍年纪轻轻便心高气傲,不是名人不见,朝廷招聘也不去,却结交了一大批社会贤达和各界名流。
艺凡:贵族有爵位也有权势,士族有权势也有声望,什么都没有的则是庶族。
易中天:贵族、士族、庶族,是地主阶级的三个阶层。
艺凡: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
易中天:意义就在于代表中华帝国的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于罗马帝国从城邦起家,中华帝国系由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无领地也不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这是第一点。
艺凡:那第二点呢?
易中天: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最接近邦国时代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艺凡:这种转变也是需要过程的?
易中天:承前启后的则是士族。袁绍代表的,就是这个趋势。有此趋势并不奇怪。事实上到东汉后期,士族已经成为王朝的第三大势力集团,开始并部分实现了自身发展的三大目标: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
艺凡:垄断仕途,就占领了上层建筑;控制舆论,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变成豪强,就把握了经济基础。长此以往,帝国迟早是士族集团的。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已是指日可待。
易中天: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揭幕人。袁绍就这样走上台前,但他却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是陈蕃。陈蕃是大名士,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名士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是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陈蕃死了,他的揭幕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艺凡:袁绍接过了陈蕃未竟之使命。
易中天:而且由于他的胆大妄为和不顾一切,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舞台上只留下了士族。
艺凡:那么,士族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易中天:不能。
艺凡:原因呢?
易中天:因为董卓来了。且听下回分解,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