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与“牛人”

牛人或者“牛人”,如何去学习他们呢?

他们又有着如何的消费观?

                    ①

马云,一个曾经被很多人不看好的人物,一位将笑话转变为神话的人物,这样一位牛人牛在哪里呢?

马云曾在2012年杭州的网商大会上说:经济会越来越糟糕,但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十年以后成功的企业一定比今天多,有钱的人一定比今天多,但是不是你,你要想明白,你一定要听消费者,听的是市场,因为市场才能决定未来。

这些话从字体上理解起来并不难,而我真正领悟他的内心想法,却在今天~

身边不乏许多做生意的朋友,有的开了一年两年不景气关门了,有的生意兴隆一个接一个开分店,除了人们口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我想更重要的是马云口中的市场需求,商人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当一个新型模式出现在商业领域时,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跟风”行动的侵袭,许多商人在人潮拥挤中消失匿迹,可能留下的只有那么几个出类拔萃,因为冲动就是魔鬼,因为中国人的跟风行为太严重,直白点说见不得他人发财~

马云就是出类拔萃中的佼佼者,他意识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最好的方向,不盲目跟风,看清形式~

马云也告诉企业家,不要问以后走向哪个方向,问经济学家是没用的。要问就问消费者,他们才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经济学家只对昨天有兴趣,所以让对昨天有兴趣的经济学家展望未来,多么了可悲的现实~

是的,这就是马云牛的地方,不是出众不是聪明,而更多的是用理性投资掌控冲动消费的群体~

理性的投资消费至关重要

                     ②

还记得萧秋水老师的那篇文章吗?

http://mp.weixin.qq.com/s/Be7KaPE4uEPu_YMDAWt58g剽悍一只猫打车1400元从杭州到婺源,值吗?

文中提及“猫叔”花费1400元打的去往目的地婺源、借钱参加知识ip训练营等~

除了萧秋水老师文中的列举猫叔的过去,翻阅了“猫叔”的曾经,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普通人是如何迅速崛起的。

“猫叔”曾花16个月时间学习演讲,带着16个编织袋的书从二线城市到上海追逐理想,曾独立采访过100位大神级牛人。

2015年初,他加入了《自控力》一书的编辑泽阳老师创办的“自控力Lab”的社群,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一起和五湖四海的人儿在群里互相鼓励打卡,交流心得感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得猫叔受益匪浅。

之后,猫叔又陆续加入了很多社群,并开始学别人在网上做分享。有一次,猫叔在十点读书会微信群分享了自己学演讲的故事,题为《400天,演讲达人养成记》。整理后的分享稿发在了十点读书会的公号和他个人的简书上。深圳趁早社群的一个成员吉吉发现文章后,感觉猫叔很符合趁早的定位,便邀请猫叔加入了写作打卡群。

写作群为期21天,成员每天读一本演讲与口才类的书籍,然后写一篇读书笔记发到简书上,再把链接发到群里。猫叔写的文章中有两篇阅读量很高,并有大号请求转载。

慢慢“猫叔”就成了自媒体红火的传奇人物,成了众人心中的牛人,与其说“猫叔”赢在迅速崛起的道路上,倒不如说“猫叔”赢在舍得投资自己和提升自己的漫漫长路上~

投资的重点是投给自己的大脑,像猫叔学习

                      ③

季羡林在《人生的境界》里九大禁忌中,提到“倚老卖老”这个问题。

我突然想到大街小巷那些乞讨的老年人,他们也是我心中的“牛人”

说他们年纪多大吧,估摸着也就50岁左右,有手有脚,追着路人要钱的精神头比年轻小伙还足,甚至不给钱硬生生的扯拉路人的衣物,更过分的是有时路人给他们一块钱硬币,还遭到他们嫌弃。每当看到此时此景,心生厌恶,厌恶至极~

我不知道这是否算的上倚老卖老,尚且在我的文字里姑且当成倚老卖老吧~

这些不劳而获的老人们,让我忍不住想到炎热的天气,辛苦在大街上清洁马路的叔叔阿姨,我的内心不由升起敬佩之情,我甚至更愿意将钱财投给他们,也不愿浪费一毛钱在那些倚老卖老的人身上~

我只想对这些“牛人们”说:投机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趁着正当体力输出可以获得报酬的年纪,不要选择投机取巧。终有一天当你们动弹不得时,曾经的投机会拉你们至痛苦的深渊~

这是我厌恶至极的社会现象

牛人之所以成为牛人,因为他们擅长理性消费,擅长投资提升自己;

而那些所谓的“牛人”之所以如此可悲,因为他们输在投机取巧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