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永葆童心的我们,节日快乐!
记得某一次出差途中,同事给我做了一个测试。他郑重其事的拿出酒店提供的两瓶一模一样的矿泉水,在手上颠来倒去之后,小心的放在桌子上,然后问我选择哪一个。不明所以的我认真的思考了一番,还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同,于是随手指了一瓶。现在都还记得同事满脸“我就知道”的表情,洋洋得意的给我揭开答案:原来,之前所有的姿态动作都是幌子,真正的玄机在最后,当他询问我选择哪一瓶水的时候,他的手正指向了我选择的那一瓶。在我认为自己是很客观的在做选择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已经在受他手势的影响了。
我们每天都要做无数个决定,有多少我们自以为是客观、公众、发自内心的决定,其实是有意无意间,受外界影响着的呢?我们精心安排的计划,如何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如我们预期一般实现呢?
哈佛商学院的教授法兰西丝卡在他的《为什么我们的决定常出错》一书中,为我们揭晓了答案。原来,我们每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受到三方面的干扰,分别是外在环境干扰、内在决策偏差和旁人决策诱导。
外在环境干扰
格拉德威尔曾在他的著作《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瞬间决断力》里面描述过这样一个例子,在美国90年代,当地的警方通过对街头、车站环境卫生、逃票的整治,大幅度的降低了当地的犯罪率。类似的例子,干净的地面总是很少有垃圾,但是只要有人随手扔了一张纸,这个地方很快就会垃圾如山。所以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被周边的环境影响到。
环境一般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人的决策产生干扰。
纵向方面,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已经开了头的事情。比如某一次全家的积点换笨笨熊笔。本来我因时间关系并没有兴趣,虽然那支笔真的蛮可爱的。结果同事积了一堆之后剩了几个给我,让我不自觉的就想要尽快把点集齐,为此还去买了很多并不很需要的东西。
横向的比较上,同样有一次是去买笔。发现店里面的笔的品种分的特别细。我要买的彩色笔种类繁多,从尖头、粗头、双头、到不同的颜色组合搭配,最后等买完回来才发现,原本只是想买一只笔,结果变成每个品类都拿了一只。
在被环境所影响的时候,决策时一定要先思考清楚自己计划的总投入,然后尽量合并同类项,避免不必要的决策损失,减少决策选择。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潜移默化,稍不留神就会中招。
内在决策偏差
当人们取得某一项成功的时候,往往会把主要原因归结于自身,而当遭遇失败时,又常常下意识的归罪于环境或其他。这就是“自我归因”。人们总是会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大约是人的劣性根之一吧。
所以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
工作学习时,统一衡量标准,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制定计划时,参考平均的水平,预留一定的余地。
与别人合作时,加大对别人的肯定力度。
旁人决策诱导
“托儿”是个大家都不陌生的词,专门用来指代一些捧场的人,最常用到的场所,大概就是卖东西的时候。一个门店或者摊位上,一两个托儿的采购和讨论行为,往往会引来很多人的参与、抢购。人们的从众心理,也导致了“医托”、“药托”等等的出现。这样的陌生人的诱导,往往是不能小觑,稍不留神,就会被影响。
而熟人效应又是另外一种诱导。现代人们多少提高了对广告的警惕性,却忽视了亲友的传播效应,微商的火爆,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熟人效应来诱导决策。
专家及权威的影响则是第三种决策诱导因素。一个体育明星代言一款保健产品,会比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信度高得多。
我们这么容易受到这么多其他人的决策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时刻冷静分析:分析别人在营销我们的决策时,目的是跟我们一样的吗?打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想买一款美白的牙膏,那么熟人因为有效缓解牙痛而大力推荐的某某牙膏,会是适合自己的吗?
做决定的时候,很容易遇到很多的陷阱坑洞,学会好好判断这些影响决策的因素,合理避开,相信,你的决策一定会越来越正确、越来越适合自己!
【0601今日话题】从小到大,你最喜欢的一个玩具是什么呢?为什么会特别喜爱它?(话题来自于猫友狗富贵)
没有童年的人,好像,连曾经拥有过的玩具都想不起具体的,更别说最喜爱的了~~~好悲伤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