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记载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发生在老臣触讋跟刚刚执掌朝政大权的铁娘子赵太后之间。触讋问:“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回答:“恃粥耳。”用今天的话说,“你天天的饭量还行吧?”“还行,靠吃粥度日子。”从君臣二人一答一问中,我们听出老臣的真心关怀和赵太后气咻咻的搭腔:不咋地,死不了,别的吃不下,粥还是吃得下去的。但她提防着老臣的劝谏,一旦提到让他小儿子做人质的事,太后时刻准备着咳起浓痰唾在他的老脸上,因此少说两字,留着力气等待着。这段对话里还流露出一个重要信息,为着秦兵来犯与以平原君为人质换来救兵一事,老太太茶不思饭不想,但是吃得下粥,这情形恰似今天的一般。
粥是华人的快餐,好喝又养人。
“粥”字创造出来就这样子,今天依然如故,左右开“弓”,中间夹一“米”字,会意字,米膨胀到最大化就是粥,汉代打假英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里又补一“糜”做解释,让人油然而生出糜米做原料的粥才是正宗的偏见来。他又补充到,“厚者饘,薄者粥”,可见古人对粥的重视,专门造俩字加以区别,稠粥叫饘,稀粥叫粥。赵太后这一阵子喝稀粥。起初,古人把粥盛放在鬲里,“粥”的本字写作“鬻”,后来化繁为简去掉“鬲“就变成“粥”,古今字意思没变发音迥异,但是后来意思、词性也发生质变,不知是地域不同造成的,还是盛放在锅里有了商业价值,亦或是大锅熬粥赈济灾民也要收费?总之,鬻在悄然发生变化,跟买卖搭界了。
既然鬻粥同源而形异,喝粥遍及全民,那么粥就具备商品的特质,卖粥就成为商人的钟爱。今人已经没办法获取古代粥棚的盛况,但从今天遍及各地城市的花香面粥馆、永和豆浆店、无名粥棚等华人快餐馆的火热景况看,喝粥在古代也受人们追捧。哇哈哈集团更是靠一罐八宝粥富甲天下。
粥从诞生起就具备权威性。周书记载:皇帝始烹谷为粥,足以证明华夏的历史有多久喝粥的历史就有多久,其后黄帝的子孙不断丰富粥的形式内容,使得粥变成最最品种繁多的食物。输入”粥“字百度,光看名字就让人眼花缭乱,什么小米粥、杂米粥、小麦粥、绿豆粥、红豆粥、燕麦粥、番薯粥、薏米粥——叫上名字的不下百种。随着当下养生的兴起,粥的食疗作用被吹嘘得神乎其神,上述各类粥均具有功能各异的治病保健的功效。到超市买杂米熬粥喝,导购员就给你推介不下一二十种杂米的办法,已经掺和便宜的也有五六中,唯一遗憾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啥毛病,否则,听从导购小姐的介绍,你买上一斤杂米,回家熬着喝就粥到病除。
其实,本地的粥没那么复杂。就是小米粥,糜米粥,里面放上绿豆就成了绿豆粥,放上豇豆就成了红豆粥。杂米粥时兴起来不上十年,白米粥的引入也不下二十年,至于燕麦粥更是供给糖尿病病人专用的——燕麦原本打下来喂牲口的,因为它的壳难以脱去,做不成可口的食物。说到它的营养价值,只要想一想二十年前给坐月子的女人喝整整一月的小米稀粥就啥也明白了。小米稀粥真是稀,可当镜子照,但妈妈喝了后流的乳汁够孩子吃。
红豆粥可以招待人。记得在我小学高年级时,驻村干部实行派饭制。村民朴实,准是把自认为最可口的饭端到客人面前。我家晚饭端不上别的,就做了一锅红豆粥,为了增加甜度,里面搁了几片甜菜。派到我家吃饭的干部身材高大瘦削,一连喝了七碗,最后看见锅里所剩无多才放下饭碗。
今年有一次跟杨友换喝酒喝高了,他谈起托电一期并网发电后,总理来视察,中午在电厂的友信酒店用餐,而酒店是他开的。他开动脑子,想出一道特色菜肴——炒酸粥,亲自下厨做好端上,据说总理吃后赞不绝口。我怀疑他吹牛皮,旁边有人证明确有其事,我也就不深究,姑且留一段佳话。
社会各阶层喝粥,皇室也喝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傻子皇上晋惠帝听闻朝臣上奏国内饿死人的惨局,一拍肥胖的脑门,说出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何不食肉糜?“好吧,且不论百姓吃得起肉粥会不会饿死,倒是一语惊人,为中华美食又添一道皇室美味——肉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