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所在的小城,连续高温,室外39°C左右,室内32°C左右。一句话,暑热难熬。
今天中午,忽然听到外面有人一声连一声地高喊着:下雨啦——下雨啦——我急忙循声望去,可不是吗?真得下雨了啊!这可是两个多月以来的第一次降雨啊!
听着窗外啪啪啪的雨打芭蕉的脆响,我猛然醒悟到——久旱逢甘雨,之所以被称之为四大喜事之一,果然不是空穴来风啊!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这四大喜事中,唯独“久旱逢甘雨”具有普罗大众效应。其余那三件喜事,得益的人则相对较少。久旱逢甘雨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大到什么程度,只有以种地为生的人,才能更加深刻感受得到!
民以食为天。食材来源于种子、土壤、水、光和风,缺一不可。在农耕文明时期,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为了祈求天降甘霖,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雨露滋润禾苗壮。没有了水,人类便没有了赖以生存的依仗。国内历史上的几次人类大迁徙,多半是因为长时间干旱缺水,才不得已而为之。
随着农耕文明的蜕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低下,对于一场喜雨的期盼,也越来越淡漠。只有那些仍在土地上坚守的老辈人,还在捍卫着祖辈财富的尊严。
二十多年前,我在乡镇工作时,每每看到成群结队的农家子弟,带着极其简单的行囊,追赶着满载乘客的汽车,那种急切,那种无助甚至绝望,我的心里都会升腾起来钻心的痛!作为一名当地的领导者,没有能力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没有本事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使得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不得不远离妻小和爹娘,我心灵深处的负疚感甚至是犯罪感,久久地难以释怀。
有一次,也是久旱之后的一场大雨,我们几个家不在本地的工作人员,在镇里食堂吃完晚饭之后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久旱逢甘雨。
妇联主任提起了一个沉重的话题——那么多的家庭,男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留下了年轻的媳妇,上要孝敬长辈,下要抚育孩子,还要干农活,还要养牛养猪养鸡养鸭,根本顾不上养自己,才三十岁不到的年纪,看起来就像四五十岁的老大嫂。
心疼自己女人的男人,每年分别会在午秋两季,短时间地回一趟老家,一方面,帮助自己的女人分担一些农活和家务,一方面,也尽尽一个男人的人道。
男人回老家时间最长的要数过大年了——那是留守女人最为快活的时段!用她们的话来说,一年到头,就午秋两季和过年这三个时段,渴了有水喝,饿了有饭吃。其它时间,渴了,就渴着了;饿了,就饿着了。只有靠自己一个人死命地撑、死命地扛。那真是,旱得旱死,涝得涝死。
懂人情世故、善解人意的老一辈,会在小夫妻团聚期间,选择外出走亲戚,或者,临时搬到老村庄的老房子里去居住,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尽情补偿久违的欢情。而那些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善解人意的老一辈,与孩子们的矛盾和纠纷就会骤然升级。其实,直接诱因非常非常简单明了。
大家都是人。只要是人,都是有两张嘴的。上面一张嘴的问题好解决,另外一张嘴的问题,就非常不容易解决了。饱汉要知饿汉饥。久旱逢甘雨,不是诗,而是老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实话。这些话的味道,我们女人懂,你们男人,有人懂,有的人,永远不会懂的。
妇女主任说完这些话,叹息一声,自顾自地向自己的宿舍走去。剩下来我们一堆男人,心头竟然无比沉重起来……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看窗外,瓢泼的大雨,还在下着。我在想,那些在干裂的土地上播种没几天的玉米、大豆、绿豆等农作物,会何等感恩这场天降甘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