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学校流行开来的“光盘”行动是非常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此次活动的发起者是校青协及各院系的青年志愿者团体,其下各志愿者们作为先锋和带头人积极参与、配合,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我曾也是志愿者中的一员,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在师生中有序地开展,内心是十分欢悦的。我当然希望此类的公益可以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以形成我们特有的校园文化,于自身而言,这也是道德品质的美好彰显。由“外形”而“内化”,不仅仅流走于形式。此次公益,让我想起我家在饭桌上的一些“规矩”,借此活动的风气,也简单的和大家聊上一聊。
我家盛饭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就如母亲来打饭,盛来的第一碗必定是给父亲的,接着是给我的,最后才属她自己。这其中体现的,是母亲作为一个女性对自己丈夫的尊重和对儿女的关爱,其间可见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再如由我来打饭,第一碗也必定是父亲的,第二碗是母亲,最后则是我自己。而这里面体现的是我对父母的爱戴和作为儿女的孝心与尽责。
“长辈、父母不至,碗筷息歇”这是又一。讲的是开饭前,如果父母不在,无能按时归至,就暂不开饭。如:我一个人在家,饭菜都已做好,但父母亲们都没有回来,就得稍等着他们,不能一个人先吃“独食”。等其回来再开饭,凉了加热,如此而已。在饭桌上,是最能体现一家人的和乐的,关系是否良好,氛围是否融洽,很容易感知的到。所以,有句话说:在饭桌上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品行,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再则是“多动碗筷,不谈论、勿絮念”。我家里的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就像是一场无声电影,很少会发出些响动来。我见过太多的人在饭桌上不停地叨念,好像不说话就不能舒服似的,嘴巴开开合合、带进带出的,也难免会产生一个卫生问题。当然,全程不说话、不交流也不太可能,只是要把有一定的度和分寸。医学上不也是提倡吃饭时少说话吗?在一定意义上,那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重要的是一个更利于就餐的环境,细细品尝饭食的滋味,使其充分地进入每一颗味蕾。“美食”,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种食物称赞的美称,更是一种进餐状态与心境。此“美”字,可作形容,亦可为动、为名,与“品”相近,但比之更甚。
“光盘”行动所重点提倡的价值观念在“节约”二字上,至于勤而俭,我想没能真正体验过劳动的人,并未完全理解其中要义。反映在我的家中,“光盘”就是“不留碗底”。这在我家是比较传统的了,打小在姥姥家吃饭起,就被教育着碗底不允许留有饭食,反之,则是要受打骂的。或许是害怕受屈辱,所以一直就像遵守法旨似的到长大。至今,我家作为这种法旨影响下的“产儿”,成功地继承了这份守约。
以上所聊的是我家的饭桌文化,或许大家会觉得我家规矩冗多,不由地心生厌烦,觉得这样吃饭不累的吗?其实,真的就是习惯的问题。可往往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忽略了生活中的很多不成条文的“规矩”,便使得我们过得越来越“不规矩”。说来,饭桌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是能有着一席之地的罢,这在诸如《红楼梦》和《家》等典著名篇中也是能够寻其踪迹的。
此文,并非是要对我们中的某些人提出批评和指责,只是近期学校里的“光盘”现象,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由此而铺写、赘述的信口言说。至于褒、贬、喜、恶,各自由心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