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改变人生的3个习惯/技能,分别是:
1、编程式的思考,也就是把日常生活模块化、抽象化、数字化,把纠结成一团的流程重构,各个击破。之前有一篇随笔是这样解释风水算命的:将各种历史经验总结成111(乾),000(坤)这样的三位两进制八卦,将每一个事件抽象成一个这样的组合向量,当需要算命时,将已知信息录入(包括算命人的年龄,身份特征,当时的社会特征),然后根据向量计算就可以推测未来(脑补一下诸葛亮掐手指,他可能在算反余弦),最后当然还需要一些展现层的话术,毕竟这是有置信区间的。
注意这个数据定义-输入-算法-控制-展现-循环,任何一句“讲人话”的需求,在编程逻辑来说都是要这样抽象,几乎是重建一个世界的感觉,很爽。
2、换位思考,也就是可以主动清理掉“路径依赖”,我们自身的专业经验-姑且认为我们有吧,往往成为我们“误解”用户的障碍,这其实和1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在抽象实现一个功能需求的过程里,确实不会站在“普通人类”的角度看问题,越是美丽无比、工程化到极致的模块,越容易忽视显而易见的用户角度问题。这种能力的价值在于,一方面保有专业性,一方面去除掉经验带来的“默认”的思考障碍,随时在小白用户和专业人员之间alt tab,其实和1一样,也属于挺好玩也挺容易精神分裂的一种能力。
3、英文,这不多解释了。
本文想说的是,最近工作生活中体会到的另外2个需要及早培养的习惯/技能(官方吐槽一下,这前言长的太过分了),一方面需要准备教育小朋友,一方面也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纪录一下心得。
1、洞察力
互联网的日常工作整天都是数据,由于应用水平已经不低,所以类似于“有一批流量跳失率90%”或者“某个页面转化为0”这种“显然能看到该干嘛”的事情几乎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正常生活里看到的数据分析情景往往是,各种数据堆在面前,尝试抽取一些画成若干个散点图,或者气泡图,然后“根据图的形状”去脑补发生了什么,类似测试术语里的探索式的无用例测试。这种场景不仅常见,而且也并不夸张,“目测特征”本来就是专业数据分析的手法之一。
个人一直认为,喜欢看数据的人也应该喜欢侦探小说,因为方法很像:寻找“不自然”的地方。什么叫做不自然,就是存在和常识背离、和逻辑背离、和之前情况背离的细节。
以前有不少实习生小朋友,扔一份数据过去,可以脑补出很多莫名其妙的结论出来,也有人除了直接结果之外啥也看不出的。前者往往会越来越喜欢数据工作,后者往往就更适合实务操作。
我自己的经验是,小学奥数班开始,就训练一种思维方式是,根据题目本身“不自然”的地方寻找缺口,比如故作计算量巨大的,一定是可以全部简化掉,比如正面逻辑限制超多的,反过来一下子秒杀,再比如多变量复杂规则的,将其中一个变量往最大最小值一放就做完了(比如鸡兔同笼,小学两年级的题,思考方式是如果全部是鸡,全部是兔)。
奥数题好玩的地方是,如果你老老实实算,实际上是必死的,而换角度尝试,可以体会到很大的乐趣,所以逐渐地就下意识地会去找“缺口”。如果过了这一关,坦白说和背例题的同龄人已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了。(结果现在的奥数班,把各种取巧方法填鸭给小孩,而不是把探索的过程植入,确实是走入歧途)
说回这个话题,对数据特征的洞察力,不一定和学历挂钩(有人一直填鸭到博士的,特别是天朝),反而可能和兴趣有关,如果遇到这样的新人,可以好好合作和培养,一方面被埋没的很多,另一方面过了求学阶段很难补救。
2、冷静心
在机器学习领域有个很好玩的词是马尔可夫链,大意就是,如果有一连串的事件abcd依次影响,我们假设主要影响d的只有c,一方面二八原则,其他因素影响很小,另一方面计算量差太大了,目前的技术能力算不了太深。
生活里也是这样,对一件事情的决策,往往受到“最后一个信息”的影响最大--虽然顺序本身不一定代表什么。
在史记这些著作里,说客的基本技能就是“调整陈述事实的顺序”,如果我希望说yes,那么先说负面因素,再话锋一转说正面因素,反之亦然。通常1对1的谈话里,这样的技巧对决策者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各种不可思议的舌战结果就这么来的。如果是在公共场合比如舌战群儒,这时候就是各自出牌,出到无牌可出为止,最后一个还有牌的人,对决策影响最大。
这时候能否根据纷繁复杂的信息,得到一个客观理性的结果,就取决于冷静心。这个能力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人的天性并不是和机器一样理性的,对人类来说,获悉信息的顺序,情绪的变化,环境的影响,都是切实存在的(演说者、谈判者的发挥空间也就在于此)。
这个技巧在互联网领域最常用于,提出或者反对某个根据数据得到的提案。这里不想再多说,如何解释同一份数据得到完全相反结论的方法,网上多的是,这里想强调的是,有一种习惯是,不受数据事实的“出现顺序”“对手有相似策略”“之前自己提出的不能翻口”或者其他类似因素的影响,将这些实际上不存在叠加效应的叠加影响去掉,既不多留,也不多删。
某种意义上,这和换位思考表现为经常alt tab切换专业人士和业余小白一样,外在表现可能看起来又是很有病的(比如昨天完全不听劝,今天忽然全面否定自身),但有这种同事或者上级的地方,一般来说不容易出现特别离谱的决策失误,是非常难得的战友。
结果好像又写了两个看起来很有病的技能,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新人就培养,同事就珍惜,老板就多保护ta们吧,这种特质活着挺累的,就先写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