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背井离乡的你们,会想家吗?
01,家是一种味道
家的味道,平凡却不简单。以心情调味的家常味。
成年后,背井离乡的自己,离开了父母身边,独自打拼了几年。
再次回到父母身边,环境没变。心情却有些复杂了……
疫情,待业在家,没有像其他同事一样回父母家,一来是不想打扰,二来怕自己感染,连累他们。因此。整个假期,都在宿舍,过着一个人的生活。
一直没有感觉,什么是家?
可正是这段时间的生活,却让我知道家是一种味道,一种无法取代,又无比怀恋的味道。
虽然我不回去,但妈妈每隔几天就会发信息问有没有吃的?然后时不时送点我喜欢的麻辣鱼,一袋鸡蛋,或者是她和妹妹新作小点心,新菜式。
以至于每当一个人的时候,格外的想家,想回去和他们一起吃顿家常便饭。哪怕只是罗卜白菜,只要是他们做的,有他们在一起吃,就很满足了。
那段时间,回想背井离乡的几年,不知为何去哪里都感觉心里缺了点什么?年龄越大,越感觉空缺。
那时,我才知道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两句的含义。
于是,疫情解封后,哀求了店长好久,第一时间给妈妈发信息说“我要回家吃饭。”妈妈说“疫情还没结束。” 回:“我想家了”
这句“我想家了。”看似矫情,轻而易举能说出来的话,却在我和父母之间极少出现,而说出来的那一瞬间,却是获得很大的一种释怀感。
回家坐在餐桌上,依旧是我喜欢的菜,依旧是4人之家,心却有些不一样的触动,这大概就是家的味道吧。
妈妈拿手的饭菜,妹妹抱怨爸爸给她夹菜,爸爸给妹妹夹着她挑食的菜,一切看起来平凡不过,却在一个人生活过的日子里,显得格外难得。
家是一种味道——人情味。调味料——家人的喜怒哀乐。
02,家是一种牵挂。
以家寄相思,今夜谁相伴?
还记得前面我提过小欣的故事吗?
小欣后来说:现在每次都回去看妈妈,时间久了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即便是再忙一个月也会回去一趟,不回的感觉心里空空的。
一个星期左右,她的妈妈离开他们的城市回老家了,那天,她要上班,没来得及去送妈妈,一整天都期待着妈妈的信息。时不时发信息问妈妈“到家了吗?”半夜2点,依旧无法睡觉,期待着看到回信“到家了”。一直等到睡着。
她说:出门工作这么多年了,我以为我自己真的一点都不会想家,一点都不会在意家人在不在?可是这次,妹妹要随爸爸远行,妈妈回家,这个城市又只剩下我一个人。突然感觉原来不是家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家,需要家人的陪伴,才会时不时的牵挂,想要回家,想要把最好的分享给家人。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我和爸爸一生不和,两个人性格都倔强。有什么事都喜欢闷在心里,自己扛着。他盼我成凤,我恨自己无能。
可当有一天,他离开了身边,却还是像小欣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总感觉缺了什么。
小妹虽然调皮捣蛋不懂事,但是她也尽可能的在家人面前周旋,逗人一乐。
他们的不在身边,家就是一份牵挂。
牵挂他们的安全,牵挂他们的近况。
可日常在一起时,这一切都没有察觉,也从未当回事。甚至还有些厌烦他们的存在。
牵挂,我理解的就是那些想要割舍,但却又割舍不下的。
家是一种牵挂,是心里对每个家庭成员的牵挂,是需要他们陪伴,却很少承认的牵挂。
03,家是一种刻在回忆的声音。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念经?谁没被父母念过?唠叨过?
记得小时候,听多了妈妈的责骂,便觉得很心烦。听多了爸爸的严肃,便觉得他不爱自己。听多了妹妹的哭闹和抱怨,便觉得生气。
可当回到自己一个人的租房,空荡荡的房间,除了手机的音乐或视频播放声音以外,似乎好像缺了点人情味或火药味。
前阵子,快手有段关于“人为什么要结婚?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的话题。
遇事能有个人商量;无聊了能有个人说说话;累了一天了,能在一桌开心的吃个饭。一生太长了,总要有个相知,相伴的人。
用这句话形容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家就是由这样一群相知相伴的人组建而成的。
或许前面还在争吵的家人,下一秒就能欢声笑语。或许前一秒还在唠家常的家人,下一秒就能因为想法不同冷战数刻。
这就是家,家是一种刻在脑海里的声音,无论经历过什么都无法取代这种独特的声音所带给我们的触动。
它或许是争吵,或许是沉默,或许是欢声笑语,但它必须是来源于家人的。这才是真正属于家的声音。
我是青墨烟雨,一杯咖啡,唠一段情话。
感谢阅读。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