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中)
上篇的引子花了很大功夫,从逻辑上一步一步推导出第一性原理。这篇终于可以深入进去,继续解释这五个字的具体内容。
还是先从定义开始,我们已经知道:第一性原理就是建立可信赖思维模型的思维模型。这个解释好像还是有点儿绕口,依然不能一下子就明白。用大白话来讲,第一性原理就是逻辑推理里面,最底层最基础的那块大石头。就像盖房子一样,只有找到这块大石头作为地基,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的结论才会踏实、牢固。
最早提出第一性原理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的:在任何一个系统中,存在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也不能被违反。第一性原理属于哲科思维,绝对不是具象的记忆思维、归纳思维所能比拟的,任何尝试用具象的方法来解释第一性原理都是行不通的。
再来看维基百科的解释:第一性原理是一个基本的、基础的、不证自明且不能被任何其他命题或假设演绎出来的命题或假设。在哲学上,第一性原理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也指康德提出的先天规定性。在数学上,第一性原理指的是公理或假设。在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第一性原理指的是那些已被证明出来的科学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性原理是一个跨学科的词汇,基于其可以推演出其他学科很多道理的这个基石本身,指的就是第一性原理。所以,第一性原理一定需要跨学科学习才能够获得。
那第一性原理是怎么来的,组成其背后的哲学基石又有哪些?总共三块儿石头:理念论、简一律、第一因。
首先,第一个哲学基石:理念论。第一性原理,最后两个字是“原理”,那为什么叫“原理”而不是别的什么?“原理”两个字脱胎于古希腊的本体论:古希腊哲学家对现象总是寻求合乎理性的解释,而不是将其简单归因于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物;他们致力于探索一种终极原因或要素,所有其他一切事物皆由此产生。
我们中国人有个词儿叫“眼见为实”,然而古希腊哲人说:你眼睛所看到的都是流变的“假象”,真正不变的是事物背后的支配力量,某种恒定的,不可分的“本体”。
关于“本体”是什么又可分为两大流派, 第一种流派“质料论”认为,本体是一种物质,是组成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一个单元。然而,第二种流派“理念论”却相信,真正决定这个世界本源或本体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某种理念,某种精神。
古希腊第一位圣哲泰勒斯其实只留下一句话,水乃万物之源。为什么泰勒斯因为这么一句错误的话,就被奉为西方哲学的开山者?那是因为这句话里表达着,万物后面有一个生成者,而且万物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一个深远目光建立的运行性总轴。这个错误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勒斯对万物假象背后的追问,他相信万物背后一定还有一个更深在的规定者。这一层思脉,已经超出了我们务实用智的屏障。哲学史上称这两个流派之间的争论为“本体真存之追究”。
除了泰勒斯所说的“水乃万物之源”外,另一位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又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柏拉图就是因为与毕达哥拉斯数论研究学团联系之后,第一次惊叹毕达哥拉斯学团用智之精密,于是才会发生著名的“柏拉图转型”。这个巨大的转型使得柏拉图意识到,毕达哥拉斯认为数理逻辑是世界最恒定的本源成立,这就是所谓的“理念论”。即找到事物背后那个铁定的,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决定事物前面假象运行规则的那个东西,这就东西就叫“本体”。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之后,写出《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得随之登场。这里存在两个误解,一是《几何原本》书名的翻译问题,其实原书叫作《形论原本》;二是我们今天把欧几里得理解为几何学家其实是不恰当的,欧几里得是典型的哲学家。欧几里得写《形论原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证,证明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的,是寻找到世界存在之本源的一个深刻表达。这样一系列复杂的推导,居然是为了找那个“眼见为实”后面的东西。这样深邃的思路,调动了我们今天所有的数学和几何学系统,调动了整个科学发展的全部基础。这就叫作“哲科思维体系”。
大致了解完这段哲学史,我们终于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源于柏拉图的理念论,即世界的背后是不变的理念。所以,第一性原理就是事物的本体、本质、本性,是事物背后的支配理念,而不是现象层面流变的物质。基于此,第一性原理必须是抽象的理念,没有掺杂物质的纯粹形式,是把一切具体现象抽离出去,得到的一个抽象的总结,之后再检验和应用于具体现象的一个原理。所谓哲科思维,一旦在逻辑上导通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立即全部化解。
然后,第二个哲学基石:简一律。我们继续追问,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是“一”?因为简一律是人类四个高级逻辑的第一逻辑,在物理学里表达为“最小作用原理”,在思维里表达为“思维经济原则”。王东岳在《物演通论》里有这样一句话,“追本溯源的话,世界在本原上一定是极简单的。简单就是坚实和美,复杂反而是脆弱和震荡。”任何真正理性化的思想系统,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基本原理之上,你可以把任何复杂系统简约为一个极简概念,而且愈高深的概念一定愈简约。
对任何一个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追到“一”,就永远是现象层面上人为的分堆儿而已。只有找到那个“一”,才是穿透了现象,找到下边那个根本。简一律就是追究终极,不停地追问,现象层面下面是什么?只有找到了那个不变的“一”,你才可以说在某个学科或领域里,你找到的那个思维模型才是可信赖的思维模型。所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就是这个学科里的“一”,如果不能找到那个“一”,就是在现象层面的分类归纳而已。简一律不是在现象层面做减法,而是破除现象深入本质做除法。第一性原理必须符合简一律,凡是不符合简一律的就不是第一性原理。
最后,第三个哲学基石:第一因。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第一性原理,为什么是“第一”?哲学里有一个概念叫“第一因”,比如说,如何证明上帝存在?任何事物必有原因,原因背后也有原因,但原因不能无限倒推,所以最后必须存在一个第一因。这个第一因也一定是唯一因,之前所有原因的果所导致的现象,都是由它而产生的。所以,第一因也可以称作“上帝”。哲学家眼中的上帝,并不是一个超自然的神一样的上帝,而是万事万物背后最终极的那个解释的原因链终点。比如,宇宙学中的第一因就是“奇点”。
第一因必须是动力因,这也是第一性原理更具操作性的特色。动力因就是宇宙为什么会动起来,是宇宙最早的发动机。宇宙中任何一个特定的运动都是由其他运动产生的,而第二个运动又是由第三个运动产生,等等。既然不可能无限倒推,就必然要有一个不动的施动者,作为这一系列运动的第一因。所以牛顿才会认为:宇宙第一推动力来自“上帝之手”。找到第一性原理,就像是找到支配事物的运动的发动机。第一性原理是自变量,其他全是因变量。
说完了第一因,简一律,理念论,那第一性原理对工作有什么启示?拿亚马逊举例,贝索斯有句名言:把所有资源 all in 在不变的事物上。在外界看来,亚马逊多少年一直都在亏损,然而,亚马逊其实并不是亏损,而是永远把利润投资到未来。我们重新回到芒格这句话: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这个背后的道理,就是第一性原理。
当然,你可能还会说出韩寒那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然而,这可能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第一,你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学的是现象还是道理?第二,就算你想掌握道理,你找到的是否是第一性原理?第三,即使你找到了第一性原理,当原理和现象相冲突的时候,你选择了什么?所有有效学习,一定是要学习背后的道理。
反过来,第一性原理不是什么?第一性原理不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不是企业文化,不是 Slogan。第一性原理一定要跨学科地学习,深入思考才能找出来。
总结:第一性原理是自确定的元起点,是所有其他逻辑模型的基石原理,找到第一性原理,也就找到了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