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车疾驰着往南驶去,小雨点儿随意地拍打着车窗。从江阴大桥上望去,只见水天交汇处一片烟雨迷蒙之状,比之以往所见之气势恢宏,雨天在不经意间赋予了长江无尽的神秘感,一切都是朦胧的,摸不着的,让人觉得好似在仙境里走了一遭。在这六月里迷人的梅雨季节,我打苏州走过。
苏州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2011年的秋天,20岁的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了苏州。当大巴缓缓抵达苏州北站,我早已迫不及待要下车,在幽幽的桂花香中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生活的旅程。
2017年的六月,我又来到了苏州。
有谁会不怀念曾经呆过的地方呢?尽管离开了很多年,也许在那个城市生活的日子里流了太多泪,却还是想去看一看,喜悦也好,苦难也罢,也早已烟消云散了。
我最熟悉的莫过于苏州的老城区,哪里都有水,哪里都有桥,走在哪里都像是走在岸边。走上一座石桥,再走下去,沿着河边的石栏杆走,走过一座座白墙黑瓦的老屋,低低的,脚步轻快了许多。
曾经住在乌鹊桥路上的苏医三区,现如今来到这里,遮遮掩掩的四个字还在墙上,这里曾经是苏州医学院的旧址,沿着宽宽的巷子往里走去,从巷子往上看,边上有一个小区,只听到叮叮当当的有人在做饭。走到巷子尽头,只见大门紧锁,侧边的小门还开着。白墙黑瓦的建筑一栋栋矗立着,地上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板与板的缝隙里竟有植物生长着,高的矮的都有,有些竟比人还高了。来到里面那个熟悉的圆形石门前,这门也是锁着的。往里探去,一切都空了,一切都是破破烂烂的,多么冷清呀!原来,这里早已不住着任何人了。我本还想去那个时常绕着跑步的花园里瞧瞧,看石榴花有没有开,竟没有机会了。
老城区里,最著名的还是苏州园林。这次,我去了拙政园,因为是淡季,所以游客并不多,我便有机会多拍了几张照片,留着做纪念。拙政园占地面积很大,逛一圈最少也得半小时。正值夏天,荷花含苞待放,极富韵味。
苏州博物馆和拙政园在同一条路上,是国际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老先生九十几岁时的作品,也是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逛完了这两个景点,已是傍晚时分,便计划着去平江路走一圈。
雨后,地面都是湿的,车来来回回绕着开,堵了好几次。马路上车很多,一辆接一辆,速度很快,好不容易找了个车位停下车,下了车却得挑拣着石块走,怕是一脚踩下去冒出水来,鞋可就弄湿了。
穿过人行横道,来到平江路,立刻大不一样了。不远处的评弹声咿咿呀呀,听得人心里迷醉。行人们听着小曲儿,慢慢地走,手里或多或少拿着小吃,那小吃是多种多样的,有香喷喷的铁板豆腐、鸡脚旮旯的鸡脚、大串的香肠……,吃也是慢慢地吃,走累了还可以坐到河边的石栏杆上专心地吃,或是找一家奶茶店坐下来。这一路走下来,每一家店都要进去逛逛,旗袍、丝巾、工艺品店是走过了一家又是一家,逛的不过瘾了还有书店可去。年轻的情侣们都爱到猫的天空之城去买张明信片,坐一坐,抱一抱猫咪,在明信片里写上一些情话,寄给未来的自己。
平江路,是个会让你一去再去的地方。
第二天午饭后,我们沿着金鸡湖畔漫步。
与平江路的小资相反,山塘街则充满了世俗的生活气息。富有苏式特色的店铺鳞次栉比,饿了可以来碗糖粥、一笼大阿二生煎、一把花生糖……人来人往,好不热闹,那边小孩子在看西洋镜,那边几个孩子围着狸猫玩具摊跑来跑去。走着走着便进入了苏州的市井生活中,七里山塘据说一直通到虎丘。
他笑着说:“我呆了这么多年,却从没感受到小桥流水。”我有点诧异,却好像又能理解。也许只有我这过客才会有如此想法吧,对于在苏州奋斗着的青年而言,可能体会到的更多的则是现实的残酷。
还记得那个捏着流血不止的鼻子,在凌晨四点跑到医院排队挂号,等着收费处上班的我,那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绝望。
还记得每天精打细算,看着别人打扮的花枝招展,却只能买25元一件外套的自己,路过凤凰街、十全街那精美的橱窗时,连进都不敢进的自卑。
现如今,我俩早已离开了这座城市,再次来到时,真的只会是过客了。
在这个城市里,不会再有我们的喜悦、悲观、迷茫和失落了。
原来,所有的一切都会过去。我曾经以为的苦恼,在如今看来不过梦一场。
感谢曾经那如炼狱般的打磨,才铸就了今天内心强大的自己,让我再回首时,可以欣然写下这篇“六月,我打苏州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