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诸多的期待,其他的城市我不太了解,武汉但凡高级点儿的商场,都有一层是做孩子教育/游乐的;暑假里各位老母亲对《年薪50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文,都深以为然吧。
之所以写这篇文,是最近两天,见了两个朋友,都在和我抱怨,自己的娃儿学习不专心,孩子暑假期间每天的补课费都过了千,可是成绩看不出有多大的提升,培训班的老师几乎给制订了完美计划,可是孩子并不能体会妈妈的用意,效果令老师和家长很不满意,我听到的都是她们满满的焦虑。两个吐槽朋友的孩子,一位是小学六年级/一位是初三,但凡遇到升学和择校,父母们大多都没办法轻装上阵么?把培训班老师的反馈,值的焦虑么?
我在思考,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负责,培训班的老师要成绩/要口碑,无可厚非,而作为家长已经为孩子补课了,焦虑的是什么?相对比,那些从来没有参与过培优,然后对于孩子学习也没怎么操心过的,那些家长会不会更加长寿一点?哈哈。比如我还坚信,学习这点儿小事,她应该不用我操心,是我真的心大么?个人以为,期末考试/培优升学,其实都算人生的小目标,应该交由孩子和老师自己配合完成,而作为家长,只是看到孩子保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念念阿弥托佛了,毕竟做父母是一个长长的过程,仅次于孩子一生的长度而已,这样的过程就焦虑,将来怎么办?婚姻不幸福/工作不如意/人际关系有问题,哪一项都比单纯的成绩重要啊!
好的养育是什么?12岁前有旺盛的生命力/好的习惯和思维,到12~18岁的时候,想努力的时候,有劲可以使,18岁以后,爱情也好/工作也罢,总是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不太容易,童年累积了旺盛生命力的孩子,恢复起来会比较容易吧。心理学家不是说童年幸福的孩子,奠定了一生的幸福标配,童年不幸福的孩子,用一生寻找和弥补曾经的不幸,从我半生的经历来看,培养孩子唯有此,没有什么比关注生命力更重要的事儿了。作为妈妈,偶尔比较心也会泛起,但是当今的社会,做父母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带着觉知养育,你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相对孩子一辈子当中仅有的童年,18岁前的未成年,父母能给到他什么?才能支撑起成年后要面对的大几十年的过程?一定不是成绩。现在的父母,有的是给与快乐教育,其实快乐教育不是目的,最多算是一种教育方法,究其底,我们是要培养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孩子,如果抛开生命力谈快乐教育,那你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帮助老师在培养学生/提高升学率而已。
如果非要把父母分为三六九等,我的排序大概是这样的:
一等的父母培养的是孩子旺盛的生命力
二等的父母支持孩子的梦想,毫无条件
三等的父母注重陪伴/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四等的父母关注孩子的成绩。
至于舍得给孩子花钱的,跟父母好坏挂不上边,因为无论如何,毕竟每一个父母养育孩子都已经竭尽了全力,跟精力相比,钱真的排不上队。
为什么一定要培养自信而又生命力旺盛的孩子?生命力旺盛的孩子,总是会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会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会有很多的时间精力可以消磨,当他做喜欢并享受的事情的时候,自然会做的好,而升起自信的,那是他可以终身受益的经历,其实每一个孩子学龄前几乎都是三头六臂的孙悟空,圆满具足形容也不为过,可是为什么,随着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后,我们开始发现身边有很多年轻人都有点儿“老气横秋”?
我刚说的两个朋友,一个小孩喜欢踢球,一个小孩喜欢画画,但是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把孩子的这两个“不务正业”的课给停下来了,所有的时间都在为升学考试和成绩让路,说是要是喜欢学的话,那就等考学之后再学。不知道的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的热情有时候也是会消逝的,当他的热情过去,当热情逝去,孩子多了学习知识的时间,却用损耗生命力的代价,这得不偿失啊,毕竟再重新找回热情,并不容易。
父母用培养的方式也会养育出“优秀”的孩子,成绩好/听话的乖孩子并不难培养,但是生命力的旺盛是孩子没有被压抑的天性,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获得了想要的成果,而形成的自信,那是独属于他的能力,而知识,过后就被忘记了。
(终于又回到教育者的心态,写了点,作为8月开营第一篇,日更的坚持,这个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