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弘一法师在出家后曾写下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传达的意思是:昨日的事我已不会再牵挂,我只注重今日的事,也就是“往昔一切如空,今夕一切如新”。
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原名李叔同,从昔日的繁华公子变成了后来的佛门圣徒,演绎了传奇的一生。
人们理解他的倚红偎翠、奢华无度,羡慕他的诗酒风流、逍遥快乐,赞扬他的才艺无双、德艺双馨,佩服他的置身革命、济世爱人,而他的远离红尘、遁入空门是人们永远也想不明白、无法接受的。
他的天纵奇才,他的遗世独立,成为世人的挂念。
世人都说他“二十文章惊海内”,集诗、词、书、画、纂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偏偏在事业如日中天、绚烂至极的时刻,悄然出家、青灯孤伴。从此,世间少了一颗明星的璀璨。
他的出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令人唏嘘,令人肠断。但是他的出家,又成就了佛门中永远的“弘一法师”。
02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曾在清同治年间官至吏部,后又从商改营盐业。
5岁时,父亲病逝。从此,母亲便是他的天。母亲只是小妾,在封建家庭礼法制度和嫡兄的严格管教下,他养成了压抑、沉默寡言的性格特点。
渐渐长大至青春叛逆时,他开始尝试挣脱所有束缚他的绳索,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的反抗:不再热衷“经国济世”的封建正经学问,恣意任性,结交戏子歌姬、迷恋诗词酬唱,攻金石、书画、戏剧。
他对贫贱者礼遇有加,对富贵者不屑一顾。敬猫甚于敬人,别人说他“疯癫”,他却自顾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心情行事,固执地反抗着这世上他认为不合理的一切,虽然反抗如此孤立无援。
他只敬母亲,爱母亲,唯母亲之命是从。母亲阻止他与名妓交往,他便立马斩断情丝。母亲让他娶自己不爱的女子,他便乖乖地娶了。
26岁那年,母亲病逝,他的天塌了。他悲痛万分,还曾改名李哀。而他的最大羁绊也没有了。他的目光开始穿越到宇宙星辰之外,开始怀疑人的生老病死等一切无常。
之后,东渡日本,先后办杂志、加诗社、学西画、攻钢琴,再学西洋戏剧。28岁,先后两次演话剧赈灾国内两淮水灾。成为第一个演话剧的中国人。娶了自己心仪的日本女子为妻。
32岁回国,先后受聘到各大学校任教,教音乐,教西洋画,成为中国最早提倡人体美术教学的人;他受聘《太平洋报》,任文艺版主编;他与柳亚子、陈兀我等组织“文美会”;他自己作词作曲,写下了流传久远的《送别》……
38岁时,开始素食,供佛像、读佛经。39岁,那是1918年的正月初八,他在虎跑寺皈依,法名演音,号弘一。
03
他出家了!
因为世人眼中的绚烂是他的孤寂,尘世的繁华是他的烦恼。世人眼里乏味、辛苦、枯燥的佛门生活,成为他排遣内心苦痛的净土。
事业的成功、多情的伴侣、可爱的稚子,都阻挡不了他迈向佛门的脚步,去从佛法中寻求生死的终极问题。
从此,佛门多了一位圣僧。
他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从事佛学南山律撰著。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
1942年,弘一法师63岁,圆寂于养老院“晚晴室”。
04
弘一大师割舍妻儿子女,在世人眼中很想不通,认为他是无情的。他说“我在二十三岁到二十六岁之间,是最幸福的。后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悲伤与哀痛,直到出家前。”
他因为无法摆脱现实的痛苦而出家,去寻找解除世人心灵苦楚的答案,追求人生终极意义。他对人生的感情太深,所以才非要彻底地弄清楚弄明白。就如佛祖释迦牟尼一样。
许多人出家是为了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但李叔同的出家是一种求索的出家。
他以弘一法师的身份,在24年的孤灯黄卷和古刹钟声中,对佛法进行潜心研究,终于洞悉了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
他求真求智,如愿断除了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问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人生总结。
最终,带着了悟无声离去。
李叔同遗忘了红尘,红尘却没有遗忘他。今夕一切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