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那年,如梦失业了。当时的情况是,一场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截止5月19日,累计确诊483万,累计死亡31万。
一夜之间,微信朋友圈多了很多做微商的人,连平时不爱说话、长相平凡的一些人,也开始自信地发布有自己图片的抖音和微视频。一些企业被迫宣告破产,一些人被迫失业,一些人被迫改行,一些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一天,如梦跑到图书馆,竟然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座位。原来这里,已经成了那些准备考研的大学生的学习场所。像在学校里一样,中途离开,拿一本不怕丢失的书占座。学累了,也会趴在图书馆睡一会儿,图书馆外面,也有一些人来回走着背英语单词。
失业后,如梦发现,现在应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不用去现场招聘会,排着长队等待一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岗位,然后着急的等待那个面试机会。如今汇博、智联、58、联英、51、Boss直聘等各大平台都会发布大量招聘信息。只要用心筛选,坚持投递简历,每天都可以有两三个面试机会。在汇博上,还可以曝照,听说曝照可以增加面试机会,有一些人还是愿意尝试。还可以录视频简历,当然还有视频招聘会。
到了如梦这个年龄,开始审视前半生,回顾职业生涯,研究那些自己成功的被人认可的职业,更多的依赖以往的经历。不再夸大自己的技能,不再妄想未曾做过的一定能把它做好。
一段时间里,如梦投了一份又一份简历,去了一个又一个公司。如梦去面试的第一个公司是奔着高薪去的,到了工厂,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了公司的厂名。那天上午,还有另外几个人和如梦同行。终于轮到如梦了,面试官看了一下简历,说了很多专业的术语,如梦听得一头雾水,因为这些,如梦都不懂。最后面试官说:“说句难听的话,你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根本不可能把这件事做好。我们招的是经验丰富的,来了一个星期就能独当一面的。” “我愿意学习,以前一些工作,也是从不会到会的。我还自学了**和**。” “你先等一下,我先把他们几个面试完了来。”
在面试别人的过程中,面试官仍然说着很专业的术语,并一再强调公司筛选很严厉,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能留下来。有几个心动了,开始洽谈应聘者很关心的工资和工作时间。“我们是基本工资加绩效奖金,以前是××××,因为疫情,现在是××××。”如今的工资大概是以前的60%,听到这个消息,我们都不想继续谈下去了。
面试官接着说:“我们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每周单休,全厂人员都是那样。” 工资那么低,工作时间又那么长,怪不得一进公司都感觉员工有些疲惫,我一直觉得公司用人还是需要养兵的。当然,最后,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出来的时候,我们都不禁感叹,如今,我们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多少精力去试错,也不愿听那些不务实的人夸夸其谈,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我们也不愿包装自己,还会把自己的弱点展示出来,只为彼此都找到更合适的。
如梦面试的第二家公司:名企,工资高,离家近,岗位喜欢,工作轻松,双休。网上回复的那个人很热心,如梦有些担心缘分是否来得太突然了。如果第二天如梦没有去面试,就这样做个美梦也心满意足了。
等如梦到了现场,没见到和她联系的那个人,问了接待的其它人,只招普工。如梦拨通的那个电话:“你不是说有其他岗位吗?我还专门给你说了我不当操作工,不能这样忽悠人呀!”那一刻,如梦很愤怒:“你们为了拿那点儿招工奖励金,也不能拿我的幸福做赌注呀。”
如梦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大抵是说,公司很好,待遇很好,坐着上班很舒服。只是要求也严格,上班时间不能带手机进去。全部去面试的人,必须要把身份证交到他们那里,还要交30元复印身份证和照相的钱,还要交50元体检费,等面试合格,还要交150元工作服的钱。最后还善意提醒,以前工资太高的,能力太强的,面试的时候灵活一点。可是和如梦联系的那个人,还在那里说有各种岗位,这是如梦才发现他们是代招。
等所有的求职者都进了工厂面试,如梦在外面多逗留了一会儿。看见有一个前来报道的女工一边打电话一边哭:“你们为什么不守信用?说好的今天我来上班,等我来了之后,又说要重新面试,这不是折腾人吗?我这跑来跑去的也挺不容易,浪费了很多车费。”我看见,她拎着两个大箱子。
就是这一些人,后面还以另一个公司的名义给如梦打了电话,说是公司直聘。等如梦到了公司,那些人问如梦要身份证,将它们复印了10份。当他们问如梦要30块钱的时候,如梦拒绝付钱,拿回了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当场撕掉。那一刻,如梦就特别讨厌那些代招的,他们总是阴魂不散地出现在她的求职辛酸路中。最后的最后,如梦拉黑了所有这些人的微信和电话。
如梦还去了一些公司,各种疑问在耳边回响:“你会运营吗?” “可以发几张照片给我吗?” “可以摘下口罩让我看看吗?” “你有才艺吗?” “你觉得你以前做的工作能体现你的价值吗?”
还遇到一个十万个为什么了,那种刚去时产生的不信任感,那种关公司大门时的紧张感,那种像审*犯*人一样的一问一答,无一不显示着缘份太浅。
“你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是谁?”
“你最喜欢的女作家是谁?”
“你想过把你的文字出书吗?”
“在写作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写文章,会考虑读者的感受吗?”
“你是因为孤独而写文章,还是因为写文章而孤独?”
“在写作平台,你有多少个朋友?经常互动的有多少?”
“和你一起写作的,你们会成为朋友吗?会相互鼓励吗?”
“你通常会在什么时候写文章?”
“你写一篇文章要用多长时间?”
每一个问题,如梦都用心回答。这样的对话,却让如梦有了清晰的定位。
可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梦却怎么也回答不上来了:“你学的是**专业,有一份工作也在这个专业坚持了三年,可是你没能做得很成功,换一个行业,你能把它做好吗?”
有那么一瞬间,如梦好像听到自己的声音了,原来她一直想要的是这样一份工作:“大企业,环境好,工资高,工作轻松,双休,离家近,岗位还要自己喜欢。”
等如梦把这些要求告诉最好的两个闺蜜,其中一个说,曾经她告别家庭主妇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迫于经济压力,投了一份高薪的岗位,接连6次投递简历,结果还是被拒绝了。后来找了一个过度的岗位,如今进了一个大公司,慢慢获得别人的认可。
听了朋友的建议,经历了人情冷暖之后,如梦终于不再去寻找那个完美的工作,不再高看自己,也不再以某些职位而卑微,不再更新自己的工作动态。兜兜转转一大圈,如梦终于明白:“如果一个人不会游泳,更换一个游泳池也没有用。”
如梦在日记里写下过这样的心情:从冬天到夏天,不愿更新心情动态的一段漫长。在风里,在雨里;在沙里,在水里;在旷野,在山谷,我还是我自己。孩子手里的风筝、江边的歌声、疯长的潮水,是否会让你回忆起年少时的模样?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那次疫情之后,如梦又经历了几年不愿向人诉说的故事。记得当初决择的时候,如梦也经历了无数次挣扎。那一次,她也不能保证有好的结果,却只能义无反顾。
文/何婉仪
20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