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今晚分享的主题是得到一件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再谈《穷查理宝典》
标题中这句看似鸡汤的箴言出自查理芒格在南加大法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首先是前半句中的“得到一件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按照马斯洛的需求模型,分别是如下五层:
但结合个人成长,我对其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概括和划分,一是物质上——实现财富自由,不再需要为生计奔忙,可以随心所欲的将时间分配给自己喜欢的事物 二是精神上——成为一个值得爱的人,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自我的价值。
那么我们究竟又该如何去实现这两方面呢?
我们今天在这里谈查理芒格,是因为他作为投资界的教父,有着卓绝的成就和超凡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芒格擅长投资,但不知道各位是否有曾想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也都是由一项项投资决定所构成的,只不过我们投资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关乎我们每个人未来的方方面面。但谈到物质层面,设法实现财富自由,只有一个要义:即做正确的投资。
引用芒格所尊崇的说法,就是进行价值投资。
所谓价值投资,是让我们放弃一切投机的机会,只按照股票的基本价值面来看它的未来。
故而芒格和巴菲特眼中的风险,绝非股价在短期内的上下波动,而是可能遭遇的永久性的损失。
换言之,令我们遭受永久性损失的投资,才可称作是错误的投资。而一项投资的正确与否,需要长期的等待才能够加以证明。
这恰恰与我们个人成长的历程,是不谋而合的——只有我们持续的在为一件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财富自由。
芒格正是具有一双识别优质企业的慧眼,“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巴菲特才能够摆脱传统的本杰明.格拉汉姆式的投资,转投了一些日后被证明是无比伟大的企业如《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吉列等等。
而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做一项有价值的事情并不难,他不需要我们拥有像芒格一样卓越的眼光。
我们大都知道健身、运动是一项正确,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甚至这个过程本身也像极了股票投资的过程,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在完成图中所示的蜕变的过程中,也遇到过懈怠消极,暴饮暴食带来的体重反复,这就好比股价在短期内呈现出的上下波动。
但由于我个人笃信,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是有益处的,所以凭着耐心和坚持,我完成了这样的蜕变。
但我实现了财富自由吗,尚未,当然,这是由于时间的沉淀以及我所付出努力的尚且不够所致,同样的在此我还想举一个例子做对比,来说明“正确”这个概念的价值大小,下面请各位看这个矩阵:
上述我举的例子中,健身这件事属于我认为正确,而大家也认为正确的事,这最终能带来的实现财富自由的商业模式会是怎样的呢?拥有大量的粉丝基础,接广告,卖商品等等一切流量变现相关的方式 但我们都知道,通过个人品牌所能够积累的财富,其上限并不够高,比如说帮我们马云的小目标,挣一个亿。
所以,正确这个概念或者说正确的投资,其最大价值产生在何时呢?
通过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这个区块。这也是为什么投资界同巴菲特和芒格有相同投资思想的人只有2%,而他们却能够获取绝大部分的财富;以及李笑来老师在比特币还无人问津之时,通过自己数年的潜心研究,果断投资,成就了自己亿万富翁的身份。这些也都是芒格先生所尊崇的二八法则的典型体现。
(我认为没有人不希望实现财富自由,那么,长久的耐心以及正确的选择,终将会使我们配得上它)
当然,可能上述几种方式都能在时间的见证下帮助我们实现财富自由,但更为优质的投资项目,其最终带来财富数量级,显然是非同寻常的。
说了芒格关于投资的观点,以及如何将其用于实现我们个人的财富自由,接下来我想谈谈精神层面的“成为一个值得被爱的人”。
芒格先生在书中的第十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获得智慧是一种道德需求。”
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看过下面这两部电影,分别是大空头,以及,监守自盗,他们都讲述了09年金融海啸爆发前,美国社会所呈现出的图景:普通民众忙着贷款消费,金融从业者忙着业绩分红和挥霍,若说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前者,作为普通百姓没有对虚假繁荣的辨别能力,那后者呢?
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把控不应当是他们的必修课吗?可我们从这两部影片中可以看到的是,整条华尔街上,几乎没有人真的明白他们所在兜售的产品究竟意味着什么。
于是我们迎来了一场灾难,一场本可以由从业者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长远眼光避免掉的灾难。
为什么又说是道德需求呢?因为极小一部分人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最终遭殃的,仍旧是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故而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我们,拥有智慧的人数越多,认知水平高的人数越多,真正遭遇劫难前,所能预见的也就越早,随后可能遭受的损失就越小。
芒格随后对在场的每一位毕业生说“你们要拥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拥有这种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赢得许多东西,不只是金钱和名誉,还赢得尊敬,理所当然的获得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信任。”
换言之,是我们配得上别人的尊敬和信任,我们成为了一个值得被爱的人。而值得被爱这个观念源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
我们都知道,斯密先生,本人是一位经济学家,其著作国富论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他在书中强调,每个人的工作都出于私利,但是经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组织,最后就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但不知诸位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在国富论中主张人生性自私的亚当斯密突然谈起了道德情操?晚年转性了吗?
非也。
因为《国富论》谈的是社会大规模陌生人之间协作关系的原则;而《道德情操论》则把目光放在了我们同熟人打交道的情境下。
既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前提条件不变,那么在熟人之间,我们怎么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呢?亚当斯密,给了我们一个最靠谱的方法,就是讲道德。
亚当·斯密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被爱,在英文里是be loved,而值得被爱呢,是lovely,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讲道德,亚当·斯密的理论和中国儒家的理论就不太一样。
中国儒家讲的是仁者爱人,要爱别人。这是一个纯粹的道德要求,没有什么理由。
而亚当·斯密讲的是值得被别人爱。因为我们有同情心,谨慎,有正义感,乐于助人等等这些道德品质,才能在和熟人合作的时候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才是最聪明的追求自己利益的方式。
我知道这样的论调可能听起来有些奇怪,甚至刺耳,但我始终坚信,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依靠的始终是价值交换的方式,打个庸俗一点儿但很形象的比方,比如说,我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企图同在座的各位建立链接,但倘若我是一个不学无术,不能为各位提供任何价值的人,那我们的关系就只能停留在今晚见过一面的路人,还是自此相忘于江湖的那种。再进一步假设,倘若我身上存在被认可的价值,我们有幸建立了进一步的链接,日后在您需要比如健身咨询的时候,可能您的朋友圈内有好几位熟人在提供同质化的服务,但可能由于我先前向您展现过负责踏实或者其他比较好的品质,当您觉得我配得上您的信任时,自然而然地在这场竞争中我就能够胜出。
所以这哪里是什么纯粹的道德主张,这就是一个经济学家在帮我们分析利弊得失啊。
最后回到查理·芒格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是一个知识密集的时代,这是一个营销手段花样百出的时代,曾经我们总说,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关系影响价格,但如今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却不再能够识别产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于是我们看见越来越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被粗制滥造出来,只要包装得好,不愁卖不掉。
但我始终坚信,对外逐利,不如对内建设。
在物质上,坚持做正确的投资,同时力求通过不断学习以发现更优质的投资机会;精神上,虽然我先前的论述是从追求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但我希望,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去做一个讲道德的人。如此,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自己所蕴含的价值,能够配得上我们想要的事物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