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五票在上了三年级以后,自主意识明显地觉醒了。具体表现包括而不限于吃饭时非要翘着一条腿,挨打后非要先做一个鬼脸再把腿放下去,可等不了一分钟就又翘起来;该学习的时候不声不响跑进卧室,无所事事,脸朝下趴在枕头上,屁股撅起来朝着天花板;关灯睡觉时睡在他自己的上铺,而当我困了进房间以后,发现他睡在我的床位上四仰八叉,还屡教不改;明明我睡得好好的,他突然跑过来靠在我身边(同时四爪会靠在我另一边),当我忍无可忍离开以后,把脸埋进我睡过的枕头上深吸一口气,美其名曰“吸妈”……更要命的是,四爪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大多都跟着五票的喜好来,所以我随时都在应付五票×2,实在是有点费妈。
正因为如此,最近我和五票经常吵嘴,大多都是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昨天。我让他在写作业之前先把桌面收拾干净,书包放到格子里,需要用到的课本和习题集放在外面,不用的放回书柜;这样就可以很快速地找到相关的资料,还不会把暂时用不上的学习工具弄脏。我自认为合情合理,可五票胡搅蛮缠,就是不肯。他的课内外书本堆成了一个小山包,他趴在上面铺开他的习题集,从笔袋中抽出一只钢笔写了起来,边写边说:“谁说不收拾就没办法做作业?难道我现在没在做吗?”
我说:“我没说不能写,只是说弄整洁了之后做起来会更快更好。”
五票就像没听见似的:“难道我现在没在做吗?”
我火大:“我再说一遍,我没说不能写,只是说弄整洁了之后做起来会更快更好。你现在是选择性失聪吗?”
五票也吼起来:“你看清楚我在做没有?你就说我是不是在做作业?”
说话间五票手肘一弯,一块空调遥控器被他从桌面上扫落。遥控器的盖板弹开,电池掉了出来,其中一颗滴溜溜地打着转,滚进了家具下面最靠里的位置。我黑着脸骂骂咧咧,五票讷讷地看我一眼,见我没有进入暴走模式,转而嬉皮笑脸。他小跑着去拿来扫把,倒转过来,尝试着去够那颗停在角落中的电池。
我还能说什么呢?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若安不好,扣零花钱。
我一直跟孩子们强调,要养成好的习惯。我家对娃的要求很简单,无非人品好、性格好、习惯好,外加一个身体好,作为他们终生革命的本钱。这几个“好”看上去简单,但深入思考过后,好像也不是那么容易。
我们的传统文化提倡“人品好”,人品好的内涵极丰富,正直、谦虚、善良、平和、信用、达观、宽厚、忍让……太多太多。外延更是宽广,非亲身体验不能领悟一二。若是跟孩子们泛泛而谈,难免浮于表面;絮絮叨叨,更容易招来抵触和反弹。
“习惯好”以及“身体好”,这两点很好理解,只需要在是非观的指引下,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下去就能做到。但这两个“好”又不那么容易做到,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执行力,百折不挠的忍耐心,一往无前的勇敢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过程中哪怕有一点犹豫,都容易半途而废。
最不好把控的是“性格好”这一点。我和三石一致认为,性格本身没有好坏的区分,只看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单纯率真,有时意味着胸无城府;反应迅速,有时伴随着冒失莽撞;长于交际,有时难免花天酒地;边界感强,有时显得精于算计……不能脱离实际情况来讨论。所以性格首先只是特点,只有放置在特定的环境和场景中时,才会变成优点或缺点。所谓“性格好”,更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是指在一个日常生活的社会氛围下,或一个由具体的人、事、物有机构成的特定场合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质,与周边情境是符合与协调的,并能与它产生良性的互动。
相对来讲,“人品好”“习惯好”和“身体好”更容易引导,它的原则性更强,评价标准更为客观,只需要贯彻和执行即可,有时再加上一点点怀揣着善意的狠心,和一点点坚决而适度的手段。在我看来,教育阶段中那一点点狠心和手段是必要的,我基本不反对。只要能够基本客观公正地看待和分析具体情况,精细化地控制手段或惩罚力度可能带来的伤害,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有时还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增益。没有霹雳手段,哪来菩萨心肠。那一点点狠心和手段看上去凌厉,实则埋藏着含蓄内敛的温情和深沉缜密的关怀。
而“性格好”,则需要在成长阶段去尝试、去实践,在光怪陆离的经验中归纳、总结,并根据亲身实践的结果调整预期。而只依靠父母、孩子或某一个人单方面的努力往往是不可能完成的,性格也往往不只是扁平的一个面、或由几个面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图形。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两代人(或更多人)之间平等地交流、有效地互动,需要两代人(或更多人)共同面对自然世界和周边环境的各种挑战,人与人、人与环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辅相成、互有助益。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当得起一句“性格好”的夸赞。
还在五票一年级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学校组织了一次“防溺水专题”的安全教育活动,教导学生如何在规范的游泳场馆中进行游泳运动,避免孩子们去不规范的场馆或天然水域野泳,或因管理不够完善、思想不够警惕等原因,导致意外溺水身亡的结果。活动场地是隔壁中学的室内恒温泳池,整场活动按程序报备、有严格的安全保障、有规范的组织、有专业的引导和控制。
活动当天,五票的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经过充分说明和鼓励后,班上几乎所有会水或不会水的孩子都在教练的指引下,佩戴浮板浮球等,进入游泳池尝试体验。除了两个身体有恙的孩子,只有五票不愿意下水,教练和老师多次鼓励也没有什么效果,她想跟我沟通一下,问问我五票是否身体不舒服有什么疾病,并问问我是什么意见。我想了想,回复说五票身体健康,不愿意尝试应该是因为本性还是怕水。请老师再鼓励鼓励他,如果还是不愿意,就让他在岸上等着活动结束就行了。如果他不下水,麻烦让他及时穿上衣服,免得感冒(当时是初冬)。我和五票班主任的对话到此结束,挂电话的时候,我就已知道五票当天是肯定不会进到游泳池的了。
五票从小就很谨慎,做起事情来小心翼翼的。即使在“一岁两岁、翻箱倒柜”的阶段,我都没怎么担心过他。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也喜欢东翻翻西找找,找到后兴趣就中断了,找到的东西或涂抹上墙、或乱扔一地。但他基本不会做什么危险的动作,比如扶着书架,踮起脚去够最高一层的东西,再比如踩着大大小小的箱子、椅子、沙发一上一下地跳过去跳过去,或者抓住窗帘和过春节的灯笼穗子、辣椒穗子之类往地上拉扯,他好像天生就知道这些行为是危险的,不是他那脆弱的小身板能承受的。而四爪和则他正好相反,直到今天,我还在不断地提醒四爪哪些行为有危险不能去做,四爪很听话,只要我一说她就会停下来;可她老是记不住,所以我只能不断提醒,有时还会打她的手掌心作为惩罚。可我真正想要的,哪里是让她挨打让她痛呢?我希望的是她能随时记得分辨是非对错,脑袋里随时都有安全这根弦。
那天下午五票告诉我,他就是不想下水,害怕被淹,而我亦不知道应该认可他做得对,还是应该告诉他他错过了一次参加集体活动和体验的机会。所谓“整场活动按程序报备、有严格的安全保障、有规范的组织、有专业的引导和控制”,那是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对社会运行规律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做出的理性判断,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如何懂得这种说法的真正含义?他如何才能相信他的生命安全有绝对的保障?他如何才能理解为什么在那样一个场合克服与生俱来的胆怯?可换个角度看,他又很有自己的判断,能坚持主见。他认为有危险的事情就不愿意去触碰,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不会上前。一方面,他似乎懦弱而畏缩;可一方面,又特别可靠和稳妥。
我想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回复他,我觉得他的行为没毛病,毕竟防溺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下水。
这件事在我和朋友之间也闲聊过一次,最终没有定论。朋友们大多认为应该多鼓励小孩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即使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挑战和鼓起勇气才能跨越的难关,可一旦尝试过了,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可她们说不出来五票那样做有什么不好,只是问我,难道你看着所有孩子都在水里,五票一个人在岸上,你就不会着急吗?我认真想了想,好像还真的不会。
五票快到七岁才学会骑自行车。三岁时教过他几次,但那时他手短腿短,还需要辅助轮的才能坐稳。他战战兢兢地骑了几圈,大冬天地骑出一身汗,从此抵触,死活不肯再试。不想骑就不骑吧,一来二去就佛系了几年。直到某一天五票突然说他想再试试看,我们就把自行车擦干净,辅助轮也拆下来,五票好像开了窍,那几天经常在小区里骑着车玩。他骑得很自在,很悠闲,一点也不像才学会的样子。
直到今年五票还不会游泳,但可以穿着救生衣在泳池中上下扑腾。四爪到现在还不会骑自行车,把她丢进泳池中她会哭会干嚎,会死死抓着我的手臂不松开。但我和三石一直在坚持让他们接受少儿体适能的培训,五票已坚持五年,四爪也已坚持三年。我们相信,以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基础,他们在学习某项具体运动时,在掌握技巧和要领之后,学起来应该会很快。
路不可能永远都是坦途,没有岔道,不上坡也不转弯;航行的船很少能有风平浪静的时刻,身处在旋涡与磁场中,要对抗大自然的阻力,还要辨明前进的方向。教育子女最容易陷入各种各样爱的误区,有的怕孩子吃苦,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动手,结果养出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小王子和小公主;有的怕孩子落后在起跑线上,从小安排满满当当的行程计划,却在某一天发现他们身体和心灵其实都早已疲惫不堪;有的拘泥于物质生活,却不知我们今天给他们的满足,未必能担保他们明天的无忧无虑;有的片面追求成绩,用自以为的爱和一厢情愿的付出,抹杀了孩子的天赋和他们想走的路。
我和三石不过是万千父母中的普通一员,但也希望能以自身,成为指引五票和四爪的一道光。他们不明白我们的过往,我们也看不透他们的今后:我和三石在不同的家庭成长起来,与五票、四爪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也不是我和三石能掌控的。他们也许会有更宽阔的眼界,也许会有更长远的规划,也许会带着独立面对生活酸甜苦辣的能力和勇气,一步一步坚实地向前走。虽然我们很早就已经在为之计深远,虽然我们在眼下筑起了一道保护孩子的坚实围墙,可那道墙终有一日会拦不住孩子那对搏击长空的羽翼,而当那一天真正到来,不管我们安心或是安不下心,都只能放手。
父母子女之间,需要的也许只是足够的等待,足够的理解和宽容。那是一道能划破黑暗的光,指引着回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