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讲述了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王彩玲想去巴黎歌剧院演唱,享受台下万千掌声,在小县城里,她自诩为艺术家,不与人交往,她逢人就说她就要调去人民歌剧院了,就要成为北京人了,可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有人评价说她不是爱艺术,而是爱艺术带来的光芒。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斥着利益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追求的只是梦想,只是热爱,而不为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所带来的前呼后拥和巨大利益。追求物质而爱艺术,这并没有什么错,也不冲突。有人评价说她虚荣,可是想想虚荣又有什么错,只要虚荣能让你去不断的拼搏,进步,能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虚荣又何尝不是一种好东西!虽然王彩玲身上确实有许多人性的卑劣点,但是不可否认对比许多满足现状,不求上进,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她也有高尚的地方。影片的最后,她认清现实,去治脸上的冻疮,去相亲,可都没有成功,最后领养了一个孩子,在县城卖猪肉…在这样一个小县城,确实容不下她这样一个“艺术家”。这部电影始终没有勇气再看第二遍,因为我怕自己就是那个王彩玲。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拼命的准备考研,结果因为英语成绩太差,和研究生失之交臂。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我泡在图书馆,早上6点起床,晚上近12点睡觉,现在想想,真是难以相信我那段时间经历了什么。最后,我说着家里的意思,顺利的进入体制内,全家皆大欢喜,可是谁知道我心里有多不情愿。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深夜给我打电话,一开口就说,“你真的一辈子就呆在xxx了”。我愣了,我真的一辈子就呆在这呢一个地方了?虽然收入不错,也很稳定,可这真是我心里所想要的吗?于是我重新准备考研,每天下班后,推去各种饭局,呆在房间里背英语,看专业课。我并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我能坚持多久?甚至不知道我这个决定是不是值得?我为了考研是为了梦想还是更高的生活的品质?自从看过这个电影,我就无数次问自己,“我是这样的人吗?我也会是这样的结局吗?”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安慰自己,感动自己,给自己找一个不同于常人的借口吗?我努力的找我们之间的不同点,可是发现她的虚荣,她的追求,她的冷漠等等,不是和我如出一辙吗?
电影中有句台词“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还么甚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间,就变得温柔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我也常常自诩为有梦想,有追求的人,我常常为自己下班回家看书而感动骄傲,我常常为自己心怀梦想而感到欣慰,常常因为不与一般人苟同而感觉自己没有那么世俗~可是常常都是自己这样觉得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自己被自己感动了吧!
我怕这样,我努力不这样,我尽力把自己的努力当成一种常态,这或许才是重要的吧,当努力成长一种常态才会没有因为哪天看了一天书,学到一点东西而沾沾自喜,高人一等。成为常态意味着坚持,任何一种东西,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一天天的积累,相信终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天。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奋斗,即使是因为物质和利益,只要能沉浸在这种状态里,不管结果怎么样,过程也是很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