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满屋的玩具,面对一次又一次收拾好却又重新回到起点,没两天就变得乱七八糟的客厅/房间,你是否会有内心要发狂崩溃的感觉?
下面提到的方法,可以帮助你从乱糟糟的玩具堆中解脱出来。
关于玩具整理的三大原则:
原则一,只保留合适数量的玩具。
少即是多。玩具太多会更易让孩子分心,反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用害怕孩子会因缺少一些玩具而丢失童年的乐趣,因比同伴缺少某几个玩具而错过某种智力上或技能上的训练。有一种玩具少,叫爸妈觉得我玩具少。而这,其实也是父母内心不安全感的一种表达。如果你尝试过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玩具的情况下独自呆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她们也可以在自然中,一花一木中,或是家里的某些小物件中找到乐趣。这源于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和爱玩的天性。过多的玩具,反而会扼杀了孩子这样的天性。
在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中,孩子应该接触到的玩具,应该是来自自然的手工的制品,比如说以蜂蜡来塑造小人,比如说木制或手工缝制的简单玩偶。华德福理念下成长的孩子,玩具不多,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有限,但是他们所散发出来的那种与大自然亲近的灵气,以及各方面的素养,却丝毫不亚于拥有成堆玩具的孩子。
所以,玩具整理的第一个原则,是父母要从观念上进行断舍离,断掉对玩具的过渡依赖,舍去不合适的玩具,最后留下真正的精品。
那留下多少数量的玩具才算是合适的呢?个人建议在5-10样玩具之间,或者是根据各个家庭和孩子的自身情况酌情加减。你可以定时对玩具进行更换,但是每天孩子能看到的玩具的数目最好是在某个范围内,而不宜太多。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玩具的整理变得简单;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孩子更容易专注。
原则二:常用玩具与不常用玩具(我们且称之为备用玩具)分开存放。
如果家里玩具已经很多,而且都是你觉得质量上乘充满意思的玩具,不妨采取这个办法:单独设立玩具存放空间。
如何做?
首先,把最常用的5-10件玩具挑选出来。常用的玩具应该放在能够方便孩子每天自行拿取的地方。
然后,集合剩下的所有玩具,为它们在家里寻找一个合适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衣橱里面的一个大格,也可以是某个阳台上的储物柜。最后把这些备用的玩具全放进这个空间里。放的时候有一个原则-易于拿取。而如何才能易于拿取,我将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述,不外乎几点:垂直放置,归类存放,使用合适的收纳工具。
最后,就是不时地去更换常用玩具和备用玩具。如此,你就可以在保证孩子有丰富玩具的同时,而让玩具整理获得了极大的便利性。
原则三:整理玩具时,先大后小,先整后零。
限定了玩具的数量后,我们可以开始整理了。很多人听到整理就会头皮发麻,但是使用这个方法,可以让整理变得有意思。
怎么让烦人的整理变得有意思?顺序很重要!
节约时间的整理顺序如下:
书本,大件整块的玩具,小件零碎的玩具,最后对小件零碎的玩具进行归类。
千万不要看到一件收一件,除非玩具数量很少,否则你马上就会厌倦这样的工作。
而收拾小件零碎玩具的时候,有一个小技巧:准备一个大的容器,比如一个空的玩具箱或者是一个大布袋。然后从头到尾把你能看到的细小玩具通通放进这个容器里,你甚至可以把这个过程想象成在采蘑菇,或者某个得分的游戏,建议让孩子加入这个过程,从而使收拾本身变得有趣。玩具很有可能会散落在家里的任何地方,而一个大的容器,可使你避免走很多重复的线路。
把零碎玩具集合完,最后就剩归类。玩具集合到一起后归类会变得非常简单,而且有了限定玩具数量的前提后,归类一般不会超过6种。这也是一个很值得让孩子一起参与的过程。想想看归类本身,不也是小学中语数英经常会用到的技巧之一吗?
这里再给大家分享两种可以让宝贝一起参与玩具整理的小游戏。
游戏一:玩具宝宝找食物(这个游戏名你可以根据自家宝贝把它变得更有意思,比如:小怪兽找吃的,或者,给小汽车充能量等)。
适合玩具:那些有很多零碎部件的套装玩具。如一辆有若干工具零件的工程车,一盒棋子,一套蜡笔等等。
玩法举例:妈妈找到一个空空的蜡笔盒,但是蜡笔却已经四散不得踪影。然后妈妈可以举着蜡笔盒对孩子说:蜡笔盒饿了,它要找食物,它的食物是小小的蜡笔,我们一起来帮助它吧。中间我们可以给孩子计分,每找到一个记一分。直至蜡笔完全找到。直到家里玩具都被归位。而孩子取得的分数,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奖励规则,不建议以实物进行奖励,而是可以用妈妈陪你玩一个游戏讲一个故事,或者画一幅画折纸一个小动物等等形式作为奖励的内容。
游戏二:兔宝宝采蘑菇。
游戏玩法:如前面提到的采蘑菇一样。先准备一个大的容器,然后让孩子不分种类先全都放进容器里,就像兔宝宝在一路采集蘑菇。等采到足够多的“蘑菇”后,再让孩子对这些“蘑菇”进行分类。类别的描述可以更生动一点,如车子类零部件-车子的食物,书本类-精神的食粮,毛绒玩具-娃娃一家,等等。
游戏目的:让孩子参与收拾玩具的过程,学会归类,学会整理。也是为孩子以后自行整理作准备。
相信上面的三个原则,能或多或少地帮助到你解决玩具满地的烦恼。
如果隔断时间又恢复原貌,不妨再回顾下这几个原则--特别是第一个原则,你留给孩子的玩具数量还在你设定的那个范围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