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思辩——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开篇写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是道?

道究竟是可说还是不可说?

说出来的道究竟是不是真正的道?

如果把“道可道,非常道”理解成——道是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那老子写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

很明显,这种理解并不完美。

(相信对这种观点持否定态度的不止我一个人)

于是,有人把这句话理解成——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这句话看着十分的高、大、上。

刚开始,我也很喜欢这个说法,但是当我接着读下一句的时候,我懵了。

因为我发现,如果按照上面的解释去理解的话,下面这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跟上一句完全搭不上边儿。

就像领导在讲话:“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下国民经济的当前状况,然后总结一下接下来应该怎么办。话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动物已经濒临灭绝,我们要提高对临危动物的保护意识。有人说宇宙起源于一场大暴炸,那情形就像过年放烟花一样,烟花大家都看过吧,有大有小,有贵的有便宜的……”

这段内容很乱吧?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段内容。

我按照目前最流行的几种方式分别进行一下翻译:

1、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真正的名声是可以去求得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却不是万物永恒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别的我就不复制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玩一下填字游戏)

有没有发现?

本来讲的是圣人之道,一下子跑到开天辟地上了。

这和上面我举的那个例子是一样一样的情况有木有?

我不是说他们对于“道”字的理解不够正确,相反,我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为“道”字作了总结。

他们说的每一种观点放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

用这种总结性的词句来对《道德经》开篇两句话作注解很明显不合适啊。

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路……接下来是不是应该讲讲圣人之道具体应该怎样?直接扯天地初开,万物本源有点太远了吧?

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那永恒的道是什么?

是天地的开始?万物的本源?

似乎没错,但是跟有和无有啥关系?

刚想听听什么是永恒的道,然后你跟我讲有和无,感觉有点不对味儿啊。

就像吃馒头,吃得正香呢,嘎嘣一下咬到一个石头子儿,这转换有点太快了吧?

老子作为一个圣人,《道德经》能够流传数千年,会犯这么明显的错误么?

这种明显的错误我估计也就只有小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的时候会犯吧?

说起写文章,想起小学的时候刚开始写作文,开篇写道:“今天是个晴天,天上飘着雪花,我走到小河边,看到一条鱼……”

很好笑是吧,但是当时觉得很美。

我们再看《道德经》前几句:道是可以说出来的,说出来的不是真的道。无被称作天地的开始,有被称作万物之母。

这简直就是异曲同工之妙啊。

所以,对于这些常见的注解,我只能说他们在翻译的时候没走心。

那怎样才符合逻辑呢?

这就要从“道”这个字本身来说起。

“道”字含有道路、道理、方向、说、讲等含义。

很多人看到《道德经》中的第一个“道”字,会很自然的认为是“大道”的道。

但却把第二个“道”字看成是说或者讲。

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把三个“道”字理解成不同的含义呢?

也许它就是同一个意思呢?比如都作“讲”或“说”来理解。

我们把三个“道”字同时当作说或讲来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说可以说的,讲可以讲的,但却不是我们常常说到的或常常讲到的。

就像我上一章提到的那样:“我知道的很多东西你们都知道,那我告诉你们一些你们不知道的吧。”

就老子生活的时代现状来看,他知道的很多东西是人们不知道的,如果用语言或文字去表达的话,有难度,而且非常大。

比如宇宙大爆炸,那年头没有爆炸这个词吧?毕竟那时候火药还没出现呢。

又比如飞机、火箭、黑洞之类,如果我们能够穿越到那个时代,你跟他们讲飞机试试,他们一定会问你:“是会飞的鸡么?”

所以,语言和文字的局限性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语言或文字,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如果把现在的某些词放到古代,他们就没法理解。

作为圣人,老子一定是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开篇应该是这样的:

我把能够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记录的东西给你们写下来,另外一些文字以外的东西,需要你们用心去体会,所以不要局限于语言或文字表面,而要学会思考。

接着这个话题,然后直接写:

我们生活的这个天地,刚开始的时候是不存在的,混混沌沌的一片,然后某一天,忽然有了变化……有了人、动物、以及万物。

这种写作方式很明显更符合逻辑。

所以,我觉得“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里三个道字都应该理解成说或者讲。

至于后一句“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很多人理解成命名。

在现代的词典中,它的含义也的确是指称谓或者称号,但是谁能保证在老子生活的时代它也只是代表称谓或称号呢?

要知道,那个时候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各国之间的文字、度量衡也同样有区别,“半斤八两”这个词大家有印象吧?

所以说,“名”这个字在那个时候未必就是指称谓,也可能是“写、刻、记录”的意思。

为什么我会这么理解呢?

古代有“铭文”,指刻在某些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铭”字在现代字典中的本义指在器物上雕刻文字,也就是说“铭”这个字有刻、写的意思。

而我们从字形上也可以看出,“铭”字有一个“金”字旁,也就是代表在金属上刻写或者用金属来写的意思,那很明显,“名”这个字应该含有写的意思。

而且,名字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记忆或进行传播才有的东西,而想要准确的传播某件事物除了用语言就是用文字。

有人可能会想到用肢体动作来代替,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是请想想“谁来比划谁来猜”这个游戏。

至于为什么要用“名”而不是用“写”,这属于另一个话题。

比如我们形容坏人用:瘪三、流氓、色狼、坏蛋……

而古人却用小人、登徒子。

并且,用“名可名,非常名”远比用“写可写,非常写”意境更深远。

所以把“名可名,非常名”理解成:

“写下能够用文字记录的内容,却不要只看文字表面的含义。”

要远比把这句话理解成:

“名字是可以定义的,但却不是我们认为的名”

等类似的内容更容易理解一些。

并且,这种理解方式,非常符合逻辑和文章的美感,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翻译如下:

------

我把我知道的东西告诉你们,这些是你们从来没听说过的,我会尽量用文字把能够写下的东西记录下来,但文字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我想表达的很多东西,所以,你们在看到这些内容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文字表面,而应该试着去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最初的时候是什么都没有的,没有天、没有地,没有万物,混混沌沌,虚无一片。

忽然有一天,这片虚无之中发生了变化,然后渐渐的形成了天地,之后有了万物。

如果我们用简单的两个字来进行描述,那就是“无”和“有”这两个字。

“无”可以代表天地初开时的状态,而“有”则代表的是这天下万物。

而我之所以知道这些东西,是因为我掌握了“有”和“无”这两种方法。

我称它们叫做“无欲”状态和“有欲”状态。

所以,我常常让自己进入“无欲”的状态去观察这天地之间的奥妙,然后再通过“有欲”这种状态去验证我的观点。

……

------

这样解释或者说翻译的话,是不是看着更加符合逻辑,或者说看着更舒服一些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花在手中阅读 4,858评论 0 1
  • 嘴巴跟不上大脑的思维,所以常常不善于表达。
    风嘻嘻阅读 929评论 0 0
  • 我真的太爱买四件套了。 家里的床品都要分季节分颜色分款式。 性冷淡风、卡通款、蕾丝荷叶边款、田园碎花款等各种四件套...
    九号键阅读 903评论 0 0
  • 黄水晶被称为“水晶黄宝石”,其颜色从浅黄、正黄、橙黄、橄榄黄到金黄。深橙色的黄水晶最具价值,但颜色亮眼略带些微绿色...
    f8a6c30be0d2阅读 4,722评论 0 0
  • 正好院线里正好有苏有朋导演的《嫌疑人X的献身》这部电影,我就对这部小说产生了兴趣。看完之后果然又是一次恍然大悟,不...
    簡单1点阅读 1,501评论 4 0